人的生產靈活性不可能被自動化取代 人所具有的生產靈活性在很長的時間內,是無法被機器所取代的。“人與機器的關系是互助的關系。”但當企業的生產制造過程中,出現需要對復雜信息的尋找和判斷時,可以用機器來替代人。” 李永利的解讀,引出的是對一個深刻問題的思考:在“未來制造”的生產線上,“人”與“機器”究竟是怎樣的關系?兩者關系如何重構? 以手機生產線為例,他認為,人所具有的生產靈活性在很長的時間內,是無法被機器所取代的。“也就是說,人是不可能被替代,人與機器的關系是互助的關系。”李永利說,在未來至少10年到20年,全球范圍內絕大部分的制造環節依然需要人去完成。 既然如此,在數字化制造中,哪些環節才需要機器去代替人? 一般情況下,當需要更新產品或者材料時,工廠需要通過分析后,才能確定停止生產相關的產品。在這個過程中,整個工廠內部需要溝通設計生產部門、研發部門、采購部門等部門。 但這些環節在成都工廠內,只需要在Teamcenter中更改數據就能完成。數據一旦調整,工廠互聯互通的系統和軟件就會實現自動的更新,并調整出新的生產解決方案。 “可以理解為,當我們涉及到對復雜信息的尋找、判斷的時候,是可以用機器來替代人的。”李永利說道。在這樣的愿景下,引入自動化機器的工廠就像配備了電腦的超市,工人就像收銀員,在傳統的小賣部里,工人要記住商品價格,自行計算商品總價。但實現數字化制造的工廠,就如同同時配備了電腦和掃描器的超市,收銀員只需要按照計算結果收款,而配備的機器就像一個“糾錯員”,幫助人避免出現計算和記憶錯誤。 工業進化本質在提升質量,而非降低成本 人力成本被認為是導致近年制造業競爭力下降的原因,但李永利認為,制造業不能僅僅盯著制造環節的成本,應該更加注重供應鏈成本。而數字化制造從一開始就不僅僅是為了降低成本,最大的目的在于提升質量,而高質量并不意味高成本。 近年,國內制造業遭遇的發展瓶頸中,人力成本的上漲,被認為是導致制造業競爭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很多制造業的企業主都喜歡談控制成本,但在西門子看來,質量才是企業的第一競爭力。”李永利反復強調,“質量第一”一直是西門子成都工廠戰略目標首位,而這也是客戶眼中最重要的價值。
事實上,在他看來,很多時候企業面臨的并不僅僅是制造環節的成本,而應該更加注重供應鏈的成本。因為,即使在勞動密集型企業中,人力成本畢竟只是占據一定的比例,而不是成本的全部。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