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主動適應新常態中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這篇大文章 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我們必須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找準方法、狠抓落實,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這篇大文章,搶占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工業篇。 優化產業結構,發現培育工業領域新增長點。堅持把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實施創新驅動、質量品牌、強化基礎、綠色發展等重大工程,將有潛力的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成為主導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提高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要充分發揮戰略、規劃、政策的引導作用,發揮技術標準、法律法規和市場機制的約束作用,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繼續化解過剩產能,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要推動制造業產業鏈各環節的專業化、服務化,大力發展工業設計、現代物流、互聯網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工業向價值鏈高端演進。要深挖信息消費潛力,加快實施“寬帶中國”工程,加大4G網絡基礎設施投資,鼓勵發展電子商務,切實發揮高質量投資和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實施創新驅動,重塑工業轉型發展新引擎。堅持把增強創新能力擺在首要位置,增強中國工業升級的動力。要圍繞兩化深度融合需要,力爭在集成電路、新一代移動通信、重大裝備、智能機器人等領域,集中突破一批基礎共性和核心關鍵技術,提高我國工業基礎能力與國產智能技術、產品和裝備水平。要著力健全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體系,支持眾設眾包、技術創新、業態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多元創新發展,加快推動工業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培育壯大產業競爭新優勢。 發展智能制造,探索信息化條件下生產新方式。堅持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戰略重點,抓住新一輪產業變革浪潮和信息化發展趨勢,探索智能制造生產方式,建立信息化條件下的工業生態體系。要以應用為核心、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智能制造,促進工業全產業鏈、全價值鏈信息交互和智能協作。要支持工業云服務平臺建設和大數據技術應用,鼓勵發展基于互聯網的眾包設計、柔性制造、個性化定制、智慧物流等新型制造模式。要加快部署高速、寬帶、移動、泛在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推動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工業互聯網發展和應用,有效支持云計算、大數據等創新業務發展。 加快綠色發展,推動形成低碳循環發展新模式。堅持生態文明建設與工業文明建設相結合,推動工業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要積極支持綠色低碳、節能環保設備和產品開發,提高國產智能產品、智能裝備的制造能力,為農業、服務業提供更加節能高效的設備。要加快節能環保、再制造、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發展,探索能源合同管理、節能資源協議、高耗能產品能耗限額標準等新模式,加快形成工業綠色發展的長效機制。要大力支持智能電網建設,促進能源資源的優化調配,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行業為重點,組織開展低碳技術試點,推動建設一批低碳工業園區。 全面深化改革,釋放工業轉型升級新活力。堅持把簡政放權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著力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企業發展活力。一方面要做好“減法”,重點清理涉及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審批事項,進一步減少工業領域的審批、核準、備案事項;認真梳理并向社會公布“負面清單”、“責任清單”和“權力清單”,為企業創造一個更加寬松公平,更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另一方面要做好“加法”,按照寬進嚴管的原則,從加強依法監管、完善監督檢查、提高服務能力、推進行業自律等方面入手,守好安全生產、產品質量、環保標準、用戶權益保障等“紅線”,將工作重點更多放在制定法規標準、完善基礎設施、提供公共平臺,更好為企業服務上來。 擴大對外開放,開辟工業持續發展新空間。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構建工業開放發展新格局。要貫徹落實好國家對外開放新的戰略部署,大力支持企業走出去對外投資,拓展化解過剩產能的新途徑。要密切跟蹤、主動對接上海等自由貿易試驗區工業開放發展需求,在“負面清單”管理、產業安全審查、開放環境建設等方面拿出務實舉措,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要積極參與高水平自貿區談判,全面參與國際貿易新規則的制定,發出更多中國聲音,更好地幫助我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努力在經濟全球化中贏得主動。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