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外資系廠商幾乎壟斷了機器人制造、焊接等高端領域,國產廠商則仍停留在技術粗糙的狀態,關鍵零部件的進口依賴度高達90%以上。《日刊工業新聞》在一篇分析中國國產機器人現狀的文章中披露,“中國國產機器人的主要零件其實大多采用日本產,整體上與日系廠商的技術水準仍差距甚遠。” 除了FANUC、安川電機,新的日系廠商也在不斷加入瓜分中國市場份額的行列,比如技術實力異常雄厚的川崎重工,據《日刊工業新聞》報道,川崎重工預計今年4月將在蘇州建立機器人生產工廠,目標是力爭在2020年實現年產1萬臺。此外,不二越也提出2015年實現在華年產3000臺的目標。 從國家戰略層面而言,日本政府已將機器人視為是整個國家成長戰略的支柱之一。在去年9月召開的“第一屆機器人革命實現會議”上,日本政府制定5年計劃,要求產官學合力推進、確保在次世代機器人革命中仍能維持在全球競爭中的優勢。日本方面甚至在探討要將2020年東京奧運會辦成“機器人奧運”、主打機器人元素。 中國國產機器人水平為何無法提升 反觀中國方面,政府顯然也意識到了若不及時應對將重蹈汽車產業覆轍的危機。在寫此篇專欄時,收到朋友轉來的一篇廣東省長朱小丹調研工業機器人的文章,文章稱,朱小丹在調研時強調,“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加快制造業智能化,是推動工業化信息化相融合、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 據悉,廣東省去年制定的《廣東省信息化發展規劃綱要(2013—2020年)》也提出要“重點突破工業機器人核心技術”。中央政府也在2011-2015年的五年計劃中明確將機器人行業作為發展重點之一,目標是打造4-5家國內機器人龍頭企業,達到13000臺機器人的年生產目標。 這些舉措無疑有助于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的產業政策向來具有一擁而上的冒進傳統,機器人產業政策似乎也不例外。在五年計劃即將收尾的當下,不見真正能與日歐抗衡的“4-5家國內機器人龍頭企業”,看到的是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的420多家小型制造商、以及在建或已經運營的30多個機器人工業園區。 對此,《日刊工業新聞》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政府在舉國之力培育機器人產業,以至于很多國產機器人廠商僅僅是參加了下展會就可以向政府申請高額補助金。他們應該不是為了補助金而進入機器人產業的吧,但也不可否認,過于豐厚的援助金反而成為中國國產機器人水平提升的阻礙要因之一。” 在全球化時代,市場如鏡,如果中國的機器人產業政策在執行落實時真的出現了諸如此類的走樣變形,中國的一些廠商們在國家補助面前只是抱著短期逐利的目的,而缺乏應有的格局和責任感,那么市場在不久的將來會給出反饋,但愿不會如汽車產業一樣讓人望而興嘆。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