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中國消費者報》刊登標題為《比亞迪雙離合變速器質量問題頻發》的文章,將近年比亞迪雙離合器的質量問題再次呈現在公眾面前。與以往不同的是,文中提到了國家質檢總局已經要求比亞迪對問題進行調查。此前在網上,誰若提及比亞迪的質量問題,必會遭遇水軍的怒罵,而唯有王傳福在背后悶聲發大財。也許,這次王傳福悶聲憋出個“雷”來。
之所以說王傳福悶聲未必發大財,首先,這次質量問題涉及的產品覆蓋面太廣了。據統計,比亞迪DCT雙離合變速器覆蓋包括速銳、思銳、G6、G5、G3、F3、L3、S6、秦和唐等多款車型。或者說,問題范圍橫跨轎車、SUV,涵蓋了傳統動力和新能源車。以前靠所謂的“迪粉”在網上的吹噓,掩蓋了事實真相,王傳福可謂發了大財,但如今還能繼續悶聲嗎? 除了個別車型外,比亞迪傳統動力汽車銷量持續下降,而比亞迪DCT涵蓋了幾乎所有款型傳統動力汽車的高端部分,高端部分是品牌的旗幟啊。購買比亞迪高端產品的人群,應該是比亞迪最優質的客戶群,一旦傷害這部分客戶群,比亞迪的未來將非常令人擔憂。 更要命的是,問題還涉及到比亞迪的混合動力主力產品——秦,以及新上市不久的唐。如果混合動力車型出現嚴重的質量問題,不僅嚴重影響其市場競爭力,而且有可能與政策強力支持的市場成長期失之交臂。從這個意義上說,王傳福對問題的悶聲掩蓋不了問題,有道是紙里包不住火。DCT的問題不僅有現實的銷量受到影響問題,對未來發展還可能產生的巨大影響。 其次,比亞迪DCT所出現的問題離散度比較大,但是質量問題不怕集中于某個點,怕的是離散度大。據報道,用戶主要反映的問題有:擋位丟失、動力中斷、剎車自動補油,甚至出現經過維修后制動距離加長等問題。而在我們訪問用戶時發現,同一類型問題的表現形式各有不同,而且問題遠不止DCT,還有其他問題。 目前,比亞迪4S店對DCT問題的主要解決辦法,一是更換離合器,二是更換電液模塊。但問題是,消費者的問題并未因此而得到解決。 從這些故障的現象看,問題可能涉及加工工藝保障能力問題,涉及到變速箱電控模塊對駕駛員動作意圖的“理解、解析”問題。如果解決工藝保障能力,意味著提高質量標準,以及更加嚴格的管理標準,甚至涉及供應鏈體系的調整,動作非同尋常。電控部分問題,或許需要經過大量的試驗來找出問題所在,然后對相關程序進行調整,方能解決問題,這需要大量的時間。事實上,比亞迪DCT的問題從其產品上市后不久就出現了,但始終沒有得到解決。我們完全從善意的角度去設想比亞迪,即從問題出現的一開始就致力于解決問題,而且用足了精力,但時至今日卻沒能拿出解決辦法。如果這個假設成立,那只能說明比亞迪欠缺DCT問題的解決能力,甚至可能并未真正掌握DCT的核心技術。反之,問題就更嚴重了,就超出了技術范疇。 當年比亞迪有關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DCT所有的關鍵部件包括雙離合器模塊和電控系統都自己做。如果此言當真,至少可以說明,比亞迪尚不完全具備DCT制造過程中的質量控制能力,且無法像福特處理斷軸事件那樣,將責任推給配套廠,一切問題只能由比亞迪自己擔著。或者說,該問題真實地反映出比亞迪造車的最高水準,反映出比亞迪整體的配套能力和質量控制能力。也許,王傳福該重新思考垂直一體化的利弊得失了,但這也許恰是王傳福最不敢觸及的痛點。當然,也只有王傳福悶聲思考了。 雙離合器變速器的原理并不復雜,但卻是個對生產工藝保障能力要求較高的產品,目前全球各大汽車集團中,真正能夠掌握該技術的很少。是否真正掌握了核心技術,并不表現在你是否能夠生產出DCT,而在于當DCT出現問題后解決問題的能力。大眾DSG曾出現過問題,但出現問題后廠家很快能夠說出問題所在,并能及時解決問題,確保新產品再不出同類問題。福特DCT出現問題后,不僅沒有能力解決,而且悄悄地停止使用DCT了,僅給相關用戶提供了延保。相信,比亞迪的配套能力無法與福特匹敵。盡管,福特的做法非常不負責任,但福特在明知有問題而沒有召回的情況下,成功地“跑了”,沒有引起國家質檢總局的重視。而比亞迪則是在明知DCT出現了問題,工藝保障能力又始終沒有跟上,還在不斷擴大配套范圍,直至問題大范圍爆發。如果說福特是悶聲發大財,那么王傳福則是悶聲憋出個大“雷”來。 逆向研發最大的優點在于,能夠大量節省成本,最大幅度地削減技術領先者的優勢地位。但風險在于,逆向研發有可能對相關技術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旦出現問題就難以招架。從而給品牌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影響未來的發展。王傳福應當不是第一次遇到類似問題了,也許以前遇到的”雷”都不夠大,所有要悶聲憋個更大的。 第三,最嚴重的挑戰在于,國家質檢總局已經介入調查了。據報道:“根據質檢總局政府信息公開辦公室的回復文件,截至2015年10月31日,質檢總局累計收到關于比亞迪雙離合自動變速箱有關投訴信息共294例,其中2例描述涉及安全事故。投訴的具體車型中,比亞迪思銳104例、速銳86例、G6為49例、F3為17例、G3為9例、L3為5例,其它車型31例。” 據《中國消費者報》報道,在一份落款為質檢總局政府信息公開辦公室的文件提到:“我局已經按照《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的規定,通知生產者開展調查分析,相關調查工作正在進行中。”消費者向我們反映說,大約今年3月份比亞迪的技術人員就向他們了解過情況,但也僅僅是口頭問問而已,并沒有給出解決辦法。應當說,比亞迪在質檢總局介入之前,就已經開始對問題進行調查了,但問題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如何解決問題?至少現在比亞迪尚未向公眾明示,仍然處于悶聲狀態。 盡管我們沒有獲得比亞迪就DCT問題如何解決的信息,但從相關信息看,召回應當是不可避免的了,而這恰恰是王傳福必須面對的最嚴峻的挑戰。由于涉及車型太多,面太廣,根據歷年的產量推算,估計召回量將達幾十萬輛。如果比亞迪始終無法徹底解決問題,那么意味著比亞迪必須按照《三包規定》——《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執行。若真如此,那么王傳福賣掉電子部品件有限公司所獲得的23億元現金,恐怕都拿來填這個質量“大坑”也未必夠用。 根據《三包規定》第二十條:“在家用汽車產品三包有效期內,符合本規定更換、退貨條件的,消費者憑三包憑證、購車發票等由銷售者更換、退貨。”其中第二款明確寫道:“發動機、變速器累計更換2次后,或者發動機、變速器的同一主要零件因其質量問題,累計更換2次后,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發動機、變速器與其主要零件更換次數不重復計算。”根據《三包規定》中有關先行賠付的原則規定,比亞迪全國經銷商都將面臨巨大退車、換車要求的壓力,如果經銷商不執行《三包規定》,消費者可以將經銷商告上法庭,且勝訴的概率極高。 從行業統計看,今年比亞迪批發量的環比增幅波動非常劇烈,最大正負波動幅度超過50%,這表明比亞迪汽車的市場相當不穩定。如果再遇上如此巨大的召回沖擊波,那么比亞迪的品牌損失、市場損失將難以估量。值得注意的是,豐田的混合動力汽車已經在兩大合資公司生產,并開始在中國市場強力推廣。豐田混合動力汽車的聲譽在全球都是有口皆碑,而其產品在國內的價格比比亞迪同類產品還低。比亞迪混合動力汽車在沒有質量問題的情況下尚難與之匹敵,何況因為雙離合器問題面臨召回?這些對王傳福可謂一記沉重打擊。如果王傳福不是把問題憋到如此地步,何至于面臨如此困境? 縱觀百年汽車發展史,所有倒下的車企,無不與質量問題相關。對于比亞迪這樣一個年銷量僅有三四十萬輛的企業而言,比亞迪能夠承受得住嗎?當然,王傳福仍有企業可以拋售換取現金。但面對召回,王傳福將如何抉擇?為此,我們選擇王傳福為本期一周新聞人物,并將持續關注比亞迪如何面對首次召回。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