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參與過863計劃機器人項目的科學家說,863計劃在推動機器人發展中有積極作用,不過也走了不少彎路。 他說,863計劃一開始定位是跟蹤國外先進水平,追求高性能、高指標,對國內需要什么并沒有太多關注,后來指導思想有所轉變,提出了“要跟蹤也要沿途下蛋”。現在的指導思想是要為國家經濟發展重大需求服務,很多項目要以企業為主導,要產業化。 “中國一開始搞機器人就是學外國,20世紀80年代才列入計劃,但日本80年代已經產業化了。過了30年,我們的產業化程度還沒有日本元年的程度高,我們比人家慢。有人說2014是我們的機器人元年,我們其實起碼慢走了30年。”他說。 除了發展方向上曾經走過偏差外,研發和運用脫節嚴重也是長期制約核心零部件攻關的重要原因。一位機器人廠商直言,對一些高校和企業而言,科研項目就是拿錢工具。“我們曾與某高校合作,項目到手就開始分錢,真正用于研發的不足一成,效果可想而知。” 南京埃斯頓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杰高認為,研發成果“下不去實驗臺,邁不進市場”現象普遍,長期以來一些重大科技專項課題成果均出自高校和研究所,科研機構往往關注成果鑒定和評獎,而不是市場。發表一篇論文,老師評職稱、學生得學位,唯一想不到的就是如何面向應用。 “研究所出來的機器人乍一看能走能動,但真正需要它精密焊接時,卻對不準焊點。技術創新不是做個樣品,而是要制成商品,技術轉化為產品同樣存在‘最后一公里’,我們恰恰在這個環節差了一口氣。”昆山華恒焊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錢魯泓說。 核心零部件技術長期上不去,也跟整個國家工業體系基礎薄弱有關系。多名業內人士表示,機器人的發展依賴于國家裝備制造業整體的提高,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即便是該領域的巨頭,也是在一個技術共享平臺上才能持續推進。 比如,減速機和伺服電機對軸承、齒輪的精度要求非常高,國內材料也無法滿足機器人的要求,而齒輪的加工精度取決于高端數控機床的能力,與數控機床等設備的精度密切相關,在數控機床領域,中國尚處于技術追趕階段。加工工藝的差距涵蓋了基礎材料和制造工藝水平兩方面差距。 未來我國工業機器人對核心零部件需求巨大。受訪企業及專家認為,在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讓機器人企業得到健康發展的同時,國家也要推動完善多層次的研發體系,加快基礎性研究,另一方面宜盡快出臺機器人產業及相關技術的國家標準,助推核心技術研發攻關。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