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時任山東省機械工業辦公室副主任的李斌,在《中國機電日報》(《中國工業報》前身)發表了一篇題為《讓技術實現“融通”》的文章,提出了“網絡自動設計(NetworkAu Au-tomatic Design)→網絡自動工藝編制(NetworkAutomaticProcessPlanning)→網絡自動制造(NetworkAutomaticManufacturing),即NAD→NAPP→NAM系統”的技術概念。 十幾年之后,當德國工業4.0以及中國制造2025等概念激發全球制造業興奮點的時候,諸多媒體對已經擔任山東省人民政府駐滬辦主任、上海市山東商會會長的李斌再次關注。日前,李斌接受了中國工業報記者的專訪。 中國工業報:2001年您在本報發表了《讓技術實現“融通”》一文,最近我又重新閱讀,文中提出的互聯網與制造業實現深度融合、構建虛擬技術市場的概念,與德國工業4.0、創客等類似的思想很相似,能談談當時的想法嗎? 李斌: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那時我還在從事機械行業管理工作。文章發表以后,引起了一些相關領域的關注。后來我又重新整理向省政府報送了一個建議提案,這個建議后來獲得了第一屆中國技術市場金橋獎。 實話說,我“觸網”比較早。當時互聯網還不是非常普及,但是他的蓬勃發展勢頭已經表現得十分明顯了。那時候,我們還經常以企業是否普及了CAD(計算機輔助設計)、是否完全實現“甩圖板”來判斷其設計手段的先進性,計算機對設計、制造來說更多的還是停留在輔助階段。CAD中的A是Aided(輔助)的縮寫,我就想,互聯網的作用應該比這要大得多,單機完全應該過渡到網絡,輔助應該基本達到自動(Automatic),我就提出了NAD→NAPP→NAM的概念,因為只有這樣,互聯網強大的信息互通功能才能得到有效發揮。現在看來,這個變革正在實現。 中國工業報:我們注意到您在大學和企業演講的內容,相比較早前那篇文章,已經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尤其是在工業4.0和智能制造方面。 李斌:是的。德國人為什么提出工業4.0概念?我認為不僅僅是為了提高效率。我們的地球越來越累,資源的過度消耗、環境污染、嚴峻的人口膨脹及年齡結構變化等正在阻礙我們未來的發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當前工業化的發展現狀所致。實際上,很多人都在期待一個更加節約、更加清潔,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工業生產方式。為了推動制造業的升級,我們探索研究怎樣利用互聯網為制造業服務,探索通過互聯網、云計算、機器人等技術融合在一起,使整個生產過程更智能、更具可測性、更精準和更可控,最終,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減少消耗。從基本特點來看,工業4.0是一個物聯網和服務的平臺,具有智能化、精益化、個性化等特點,機器與零部件可以直接對話,真正實現“扁平化生產”,使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得到滿足。同時,工業4.0也是一個多元化的系統和平臺,是一個將互聯網運用發揮到極致的平臺。我國也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制定了中國制造業的十年發展規劃和目標,被人們稱為中國版的“工業4.0”。“工業4.0”時代是一個“物聯網+”的時代,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也有可能會帶來制造業和市場的快速轉型和突變,企業應明確發展思路,根據自身發展的實際制定企業的發展戰略,應在發展戰略中為“工業4.0”留好接口。 中國工業報:上海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在先進技術的采用方面也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您覺得在智能制造方面,哪些企業的成就和經驗可以借鑒? 李斌:利用柔性生產系統,上汽通用的工廠可以在同一生產線上實現不同型號的發動機、變速箱的無縫銜接生產。三一重機的生產班組需要物料時,裝配線上的物料員就會報單給立體倉庫,配送系統會根據班組提供的信息,迅速找到該物料,并將物料運送至指定工位。這都是智能制造成熟應用的例子。 濟南的邁迪網也是個很好的例子。這個網站為技術選型設計人員提供了來自不同供應商的機械零件三維樣本圖,設計師可以直接選用并在線生成需要的產品三維圖紙,能夠實現裝配式設計和資源化設計。通過網絡,零配件供應商還能知道自己產品的實時工作狀態,既方便供應商及時提供優質服務,又方便零配件使用廠家和供應商高效溝通。 這種應用其實應該普及到制造業的各個領域。現在的鞋子基本上都是標準化的,按照模型做出幾種常用的型號和尺寸,然后用腳去尋找相對比較適合的鞋子,但是很難做到完全貼合。但是在工業4.0時代,也許你只需要用手機將自己的雙腳拍一張照片發到某個品牌的企業,這個企業就能運用技術手段將你的雙腳數據化,并把這些數據輸入到鞋子的制造系統,系統通過柔性化生產系統便可以給你生產出只有你穿才合腳的鞋子,而且是完完全全的嚴絲合縫。 中國工業報:您在許多演講中都對工業4.0賦予了綠色環保的概念,這主要基于什么樣的考慮? 李斌:拿智能手機來做例子吧。有調查顯示,智能手機中的功能在眾多消費者那里只用了不足10%,這是因為目前手機只能批量生產,消費者的個性定制暫時還得不到比較經濟的技術支持。但借助互聯網和智能制造,這個問題就會變得容易起來。對具體的某一個消費者來說,相對無用的功能幾乎存在于所有的產品中,這些無用的功能在生產時不僅要消耗大量的資源,而且要耗費巨大的能源、人力,同時產生巨大的工業廢棄物,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在工業4.0時代,人們可以通過大數據獲取每個消費者使用產品的個性特征,進而有針對性地為其生產一個獨一無二的產品。試想,電視、冰箱、汽車、工程機械、機床等都去掉了一半以上的功能,我們節能減排的壓力還會像現在這樣大嗎?我們想要個APEC藍還用費那么大的勁嗎?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