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換人”走紅各大行業網站,相關的問題討論中,就有涉及到機器人是否會搶了工人的飯碗的問題。那是否有失業工人上街表達訴求呢? ![]()
”機器換人“導致工人失業?
溫情脈脈的技術變革引發了倫理上的焦慮?陀^地說,這種反應并不令人意外,技術本身就具有兩面性。它在擴展人類生存空間的同時,也可能給人類帶來新的挑戰。 那么,東莞正在力推的機器換人是否真的會導致技術性失業?如果會,我們該如何看待技術性失業問題? 回答這些問題,要回到東莞缺工這個前提。機器換人聽上去很時髦,但對企業家來說,卻是要付出真金白銀的代價。以制鞋業為例,原來普通機器一臺只要一兩千元,由于找不到工人,不得已企業需要采用自動化程度更高的機器,而新機器售價則要上萬元。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顯然會首選人工,而不是機器。從投資風險的角度來說,工人工資是以月為單位的分期付款,置換新機器則是一次性巨額投入。很顯然,前者的風險要小很多。因此,“機器吃掉人工崗位”的進程,會比外界想象的要穩健和謹慎得多。 當然,也不排除有實力或有抱負的企業,從長遠布局出發,提前將現有崗位升級,推行無人或少人的自動化生產線。比如唯美陶瓷,早在數年前,就對生產線進行了自動化改造。這種情況下,客觀地說,工人調崗甚至調崗不成導致的短期失業都是存在的。但這種調整并非都是壞事,實際上它也是為了應對新技術所提出的機遇與挑戰、讓新技術發揮最大效用的有效舉措。從更大范圍來看,技術性失業并不是問題的主要方面。歷次技術革命的實踐證明,新技術帶來的新的生產力和新的需求,會催發更多新的崗位。換句話說,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意味著我們需要更多而不是更少的勞動力。 但對于單個工人來說,短期失業之痛是非常具體和豐富的。因此,社會各方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才能降低這種切膚之痛對個體的傷害。對于企業管理者來說,因為新的工作需要更高的技能或更多的知識,通過培訓確保工人能夠勝任新工作就顯得非常重要。 利用培訓來解決工人對技術變化的適應性問題,實際上就是在提升勞動力的素質。從這個角度來看,機器換人并不意味著我國人口紅利的消散,消散的只是數量上的人口紅利,素質意義上的人口紅利才剛剛開始。發軔于機器換人的勞動力再培訓,既提升了勞動者的技能,也必將推動城市的升級。而生活在東莞這座城市里的每個市民,最終都能從中受益。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