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農業社會歷史悠久的國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農業耕作模式延續了單一傳統的作業方式,農民被禁錮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原始耕作模式。近年來,伴隨著農機工業的快速發展、農機產品結構的調整與農機水平的提高,我國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連年增長,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一些中高端產品的落后與短缺,嚴重制約了現代化農業產業的發展。鑒于此,實現新型農業規模化經營,轉變現代農業種植模式,實施重大農業裝備應用,以及農業裝備的智能化變革已是勢在必行。在這個征程中,山東常林集團無疑是現代農業裝備的領軍企業。 “讓耕牛退休、請農民進城、由我們種地” 作為中國機械工業百強企業、國家大型高新技術企業的常林集團,積極順應國家城鎮化和農村土地集約化的政策要求,不斷研究、開發、生產適應中國未來新型農業、農村、農民所需要的高端智能農機和農機具,實施農機、農藝有效結合。 2015年,常林集團與山東德州寧津縣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寧津縣現代農業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常林依托其高端智能農業裝備、配套高端農機具以及與阿根廷新合資的常林派克、發稀特、智新云聯公司,實現了“讓耕牛退休、請農民進城、由我們種地”的發展愿景。 在“寧津縣現代農業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項目上,常林集團結合不同農藝、不同土壤、不同作物、不同耕作條件、不同需求,努力實現農機、農藝和土地的完美融合。研究新型農業種植及農機(具)配套,實施精量播種,突出增產高效,打造集“農、林、水、牧、漁”為一體,實現“耕、耙、種、收、管、加、儲”一條龍全覆蓋。同時,通過探索組建農業合作社等方式,培養年收入過十萬元的新型農民,把農民從千百年來繁重的體力勞動和“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原始的耕作模式中解放出來,徹底顛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讓農民真正成為有尊嚴、受人尊敬的職業。 農機農藝融合,“三聯”戰略服務三農 據當地政府官員介紹,該縣發展現代農業生產全過程機械化的思維理念與山東常林集團高端農業裝備發展的現狀高度吻合,常林的現代農業生產全過程機械化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給該縣的“三聯三增”富民項目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據介紹,與常林共同打造“現代農業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是寧津縣“三聯三增”富民活動中的一個重點項目。“三聯”,就是建立“三級聯動、農資聯供、農機聯運”模式,即:縣鄉村三級黨組織及農業、農機、供銷等相關部門上下聯動;肥料農資送貨上門,實行聯供;鎮村黨組織牽頭,組建黨員規模種植服務隊,統一組織作業,實行農機聯運。通過“三聯”,解決好農村土地誰來經營、現代農業如何發展、村級黨組織怎樣轉型等一系列現實問題,實現農民增收、集體積累增加、基層黨組織凝聚力與戰斗力增強的“三增”目標。 針對當地農業中出現的土地急需深松、秸稈浮于土地表面、土地不夠平整等一系列影響農民增產增收的問題,常林農機作業專家實地考察,最終將擁有近15萬畝土地的杜集、相衙兩鎮設立為縣“現代農業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并逐步推廣此示范基地模式,打造出農業機械化示范縣。 常林不僅根據示范基地的土地現狀進行綜合分析、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為示范基地提供所需的各類農業機械設備,實現“種(子)、肥、藥、耕、耙、種、管、收、加、儲”全過程機械化,打造高端智能農業裝備基地,推行智能農業數字化系統,還對設備的使用操作、日常維修、維護和保養提供技術指導和保障。力爭通過此次合作,將寧津農機化水平提升到一個更高層次,使得該縣解放勞動力、增產增收效果更加明顯。無論從農機、農機具,還是到肥料都帶來很大的提升空間。 “寧津模式”顛覆我國傳統農業耕作方式 有關農業專家指出“寧津模式”完全是顛覆我國傳統農業耕作方式的現代農業模式,應該將此模式向全國推廣。但專家也同時指出,“寧津模式”的推廣還有亟待解決的一些問題,希望引起國家職能部門關注,并得到相關政策的支持。 一是部分省份、地區土地集約化程度不足,與之配套的田間機耕路、灌溉渠、綠化林、農村電路架設等修建不合理、不規范,給現代高端農機具作業帶來一定的困難。 二是土地流轉后,各類手續的辦理,為農民提供相關的配套保障措施,指導鄉鎮、村做好土地集約后農民的后續安置等仍需要政府的強力支持。 三是在土地流轉、機具補貼辦理、資金支持等方面需要政府部門給予大力支持。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