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愛人”、“和而不同”與和諧企業團隊的構建 現代企業不是資本的堆積,而是一個由人組成的群體。企業內部上下級之間、職工與職工之間的關系怎樣,是關系到一個企業是否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重要條件。怎樣才能培育出團結和諧的企業團隊?用現代管理學的語言,就是要重視管理系統的團隊精神,培養共同的價值觀。而這種團隊精神實質上就是團隊成員共同認可的一種道德情感,一種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凝聚團隊、推動團隊發展的精神力量。 在現實工作中,要不斷提高企業員工的道德素養,強化其團隊凝聚力,企業管理者可以充分借鑒儒家“仁愛”經濟倫理,將“仁愛”倫理作為企業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長期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基于此,領導與員工之間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員工與員工之間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彼此雙方以仁愛之心去善待對方。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企業內部人與人之間沒有矛盾,矛盾總是存在的。企業領導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解決連續不斷產生的矛盾。對于矛盾的解決,儒家在“仁愛”基礎上提出了“和為貴”的命題。強調“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孟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著名論斷,將“人和”的地位置于“天時”、“地利”之上。不但如此,孔子對“和為貴”命題做了進一步深化,將其上升為人本管理中一個重要的原則,強調在君臣、上下級、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要做到互促互補、相得益彰,孔子將此原則概括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其看來,同,主要是指相同事物的疊加,它容易掩蓋事物之間的差異。這種“同”,表現在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上,就是下級對上級的愚忠,唯唯諾諾,惟命是從,不分是非黑白,但求絕對服從;對上級阿諛奉承,溜須拍馬,曲意逢迎,從而在管理系統中生長出一股邪氣、虛偽、貪婪,只有長官意志,沒有是非曲直。而“和”則不同,“和”是不同事物的相成相濟,相克相生,是多樣性、差異性的統一。它是事物運動過程中矛盾發展的協調、統一或一致,表現在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上,就是“君臣”互補,領導與屬員相適,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共同形成“群言堂”。 “仁民愛物”、“天人合一”與企業可持續發展 “天人合一、仁民愛物”是儒家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一個基本原則。在儒家看來,人與自然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關系,而是相處及共生共榮的關系。強調“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即萬物的生長都有一定的時節。人的活動只有按天時辦事,才能獲得物質生活資料,反對掠奪式開發。后來,北宋著名儒學家張載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題。儒家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認為人與自然是統一的,人與萬物應該同等看待。這體現了儒家的生態經濟倫理觀——人應善待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企業作為整個國民經濟的細胞,其生存與發展必須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要求,致力于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企業可以從儒家生態經濟倫理中吸取豐富的文化因子,對其進行現代化改造,樹立起認知自然、尊重自然、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的倫理觀,科學規劃企業的各項經濟活動,協調好企業與社會、企業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把企業的現實利益同人類的長遠利益統一起來。做到既要不斷推動企業經濟發展,又要注重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既要樹立“天人合一”的倫理觀,按照生態倫理學的道德標準,使企業活動限制在生態許可的承載能力范圍內,保護生物圈,實現企業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協調觀的核心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自然與社會、企業與企業的動態平衡與系統協調。價值觀就是讓企業盡快改變狂熱追求增長、追求產值、追求GDP,無視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狀況,改變以大量能源和資源的損耗為代價的傳統發展模式,確立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建立符合環境觀念的新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加強循環利用,保護生物多樣性及生命保障系統,保證可更新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jiao點com)
中國鍛壓協會為促進行業更好的發展,增加采購商與供應商的面對面直接溝通機會,定于2014年9月舉辦全新一屆國際鍛件、沖壓件、鈑金件零部件采購會。供應商名額有限,有意者請速報名!咨詢電話:010-68465045。網址:http://caigouhui.duanxie.cn。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