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主席日前在訪德時發表講話稱,展望未來,中國需要“德國質量”,德國發展也離不開中國市場和“中國速度”。 中國制造,是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載體。在一沒技術二沒資本的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制造的競爭力只能是也必須是廉價勞動力。如今,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以低價、低環境成本和高資源消耗為特征的中國制造,也要改一改“微笑曲線”了。 德國質量,既是技術使然,也是品牌使然。在施正榮那條著名的“微笑曲線”里,技術和品牌占據著獲利高位,而組裝和制造則盤踞著獲利低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中國制造揭竿而起,也是為了從獲利低位邁向獲利高位,為了成為“王侯將相”。 歷史有這樣的先例。而提供先例的,恰恰是德國制造。 如今公認是高品質象征的“德國制造”,最初卻是一項恥辱的登記。1871年德國統一后,大量廉價粗劣的德國產品冒用英國優良產品的名字,輸入英國市場渾水摸魚。當英國人發現后,通過法律命令以后德國輸入英國的產品必須印上“德國制造”,以讓英國民眾辨別優劣。在被嘲笑、吐槽、侮辱后,德國產品知恥而后勇,改進技術、提升質量。百年后的今天,“德國制造”完成了從山寨到標桿的逆襲。 中國制造正在發生著悄然的變化。從前一提起中國制造,就是衣帽鞋襪,而現在提起中國制造,我們開始有底氣推銷高鐵核電了。3月在全國“兩會”后的總理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李克強就明確表示,“中國的經濟要升級,出口產品也要升級,我們不能總是賣鞋襪、衣帽、玩具,中國裝備(高鐵、核電)走出去可以在世界市場上接受競爭的檢驗,提質升級”。李克強同時也向中國企業呼吁,“(自己)對中國裝備質量等做了承諾,可不要讓這個承諾落空”。 套用昨日最流行的一個句式,制造雖易,質量不易。且行且珍惜。中國市場是我們招商引資的法寶,但中國市場首先應該是中國企業和中國制造的市場。“中國速度”是我們引以為豪的發展名片,但是“中國速度”一樣也不能逃脫經濟周期規律的“引力”。“中國速度”需要慢慢適應從高速到中速的落差,而這落差需要“中國質量”來補位。中國制造需要站在“微笑曲線”的兩端,賺高附加值的錢,賺產業鏈中高端的錢。畢竟,這不僅是經濟轉型所決定的,也是大氣治污和美麗中國所決定的。 德國制造,“不明覺厲”。中國制造,“地命海心”。玩笑歸玩笑,差距需要正視。而正視之后,還要縮小差距,齊頭比肩才是正途。只是仰視對方和自嘲自己,與阿Q無異。德國制造的昨天是中國制造,中國制造的明天會是德國制造嗎?為什么不呢!(兵工廠)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