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從工業增加值指標,還是從經常貿易賬戶余額來看,美歐發達國家在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推行的“再工業化”發展戰略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根據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的一份研究報告,未來六年美國工業競爭力將持續上升,每年將從其他出口大國“奪取”700億到1150億美元的制造業出口額。與此同時,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前景卻出現令人憂慮的跡象。根據最新公布的數據,1月份匯豐中國制造業PMI降至榮枯分界線之下,而產能過剩問題在近些年更是一直困擾著我國制造業的發展。 在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如火如荼之際,中國制造業將面臨怎樣的挑戰,出路何在? 應當看到,在現有國際產業分工格局中,發達國家主要占據產業鏈高端環節,中國制造業仍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目前的產業轉移壓力主要來自于其他勞動力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直接競爭關系不明顯。因此,“再工業化”中出現的制造業回流發達市場,對中國雖會有一些影響,但總體沖擊程度有限。此外,就中低端環節而言,中國除了人力成本較低以外,還在產品供應鏈等方面具有優勢,國內市場未來的發展空間較大,對外資仍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受到全球經濟復蘇疲軟及歐債危機持續惡化等因素影響,2012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FDI)金額同比下降3.7%,但2013年迅速扭轉跌勢實現了4.8%的增長,全球對華投資的總體趨勢尚未扭轉。 但需要警惕的是,發達國家可能將通過“再工業化”再次占領制高點,對中國提升產業競爭力形成挑戰。在即將到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誰為主導雖然尚未有定論,但“再工業化”與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結合,將可能使發達國家在科技、信息、資本等方面長期積累的優勢進一步強化,搶占全球產業鏈關鍵環節,主導新型裝備、新材料的生產和供應,成為未來科技革新與產業革命紅利的主要受益者,這將對中國提升產業競爭力形成挑戰。 一方面,從盈利能力及品牌地位來看,中國制造業競爭力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近30年來,中國制造業經歷了追趕乃至在規模上超越主要發達國家的過程,2010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在全球占比超越美國,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但從整體來看,我國制造業仍處于產業中低端水平,盈利能力及品牌地位有待提升。從國內來看,2012年入圍中國500強的272家制造業企業利潤占比僅為25.04%;從國際來看,我國制造業缺乏世界一流大型企業與知名品牌,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高附加值環節份額相對較小。 另一方面,從研發投入比較來看,中國制造業競爭力提升亦面臨較大挑戰。近年來,我國對研發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研發投入規模占GDP比重從1995年的0.6%逐步提升到2011年的1.6%,但與美歐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目前在全球研發投入排名前50的企業中有18家為美國企業。預計美國2012年的工業研發經費將達2730億美元,即使扣除美國企業在境外的相關投資,也將超過中國的研發總額。美歐發達國家長期以來積累的研發優勢使其搶占了技術制高點,其借此在各種技術指標上設定的所謂“國際標準”,更是對我國制造業向高端發展形成較大挑戰。 挑戰與機遇往往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發達國家“再工業化”也為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帶來機遇。 首先,發達國家“再工業化”與即將到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向我們展現了不同于傳統流水線、集中化機器大生產的全新生產方式,生產要素、組織模式乃至市場供給與需求都將出現重大變化。這對我國進一步推進增長方式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給予了重要啟示。未來在繼續堅持增長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約式轉變的同時,應將轉型的對象從生產要素結構進一步擴展至供給結構、需求結構等領域,以經濟結構戰略調整為主攻方向,更強調協調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個人、城鄉、區域間的利益關系,國民公平待遇關系,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實現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 其次,“再工業化”是發達國家反思過度“去工業化”、推動回歸實體經濟的發展戰略。“再工業化”并非簡單的制造業回歸,而是在發展先進制造業的基礎上,加強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實現服務業高端化發展,優化產業結構。 在過去一段時期,我國產業結構雖然順應需求變化,并支撐了經濟高速增長,但產業過度集中于原材料及加工制造中低端環節等問題,也成為影響我國未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優化產業結構是新時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路。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轉型的進程中,應充分汲取發達國家過度“去工業化”及發展高風險、高杠桿的金融業務導致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脫節的經驗教訓,借鑒其“再工業化”發展戰略中具有前瞻性、符合發展大勢的政策措施,根據不同類型行業的特點,有重點、有差別地推進結構優化升級,重點通過突破研發、設計、營銷網絡、品牌和供應鏈管理等制約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環節,改造提升制造業,優化三大產業比例關系,建立完善現代產業體系。 如今主要經濟大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集中于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控制權方面,“再工業化”以及第三次工業革命使得中國取得先導性技術突破并將其產業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已明確將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七大產業確立為發展重點。未來應以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為契機,進一步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突破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關鍵技術,在工業革命制高點與市場先機的爭奪中占據有利地位,實現產業競爭力的持續提升。 (兵工廠)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