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該給汽車強國戰略尋找核心議題了? 研究歐美日韓的汽車強國戰略,我們會發現,政策引導很重要,但缺少基層調研、無視產業發展規律的政策引導,會誤大事。我們的有關部門,有的時候管得太寬,有的時候又放任自流,政策是間歇性、跳躍性的,少有持續性,更缺乏理性。在筆者看來,強制限定技術,鼓勵所謂的高新技術或終極技術;無視產業發展規律和國情大談彎道超車;眼睛盯著主機廠,卻對上游零部件不聞不問;放任車企擴張卻用“限”字管市場,可謂目前汽車發展戰略的幾宗罪。 汽車強國戰略的制定,不是由哪個部門牽頭的問題,也不是強制設定時間路線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做到真正的實地考察,聽到企業真實的意見,切身體驗中國車企的研發困境;能不能深入市場,了解到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和社會的需求,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做到負責任的評估。(王超) 4000萬輛產能由誰來埋單? 我們不能說,沖在市場最前沿的汽車企業是盲目而沖動的,畢竟,他們奮戰在第一線,比我們更了解市場,而且他們投入的是自己辛苦掙來的真金白銀。但是,當2015年的預期產能已經達到3000萬輛、2020年或將沖擊4000萬輛的時候,我們又不能不反問,中國社會能否承擔得了這么多的汽車?繼續一路狂飆,會不會有翻車的危險? 對于有著超過13億人口的國家,所有的數學模型都顯得不是那么靠譜,“千人保有量”更是個美麗的陷阱。截至去年,我國的汽車保有量約為1.28億輛,千人汽車保有量約為93.6輛,這個數字,仍遠低于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地。不敢想象,如果過幾年后中國的汽車保有量再翻一番,路面上該是怎樣的景象。 在目前的情況下,環境和交通將成為汽車行業發展的第一大“殺手”。如果不能有效解決這兩個問題,汽車行業就不可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屆時,高達4000萬輛的產能又由誰來埋單呢?(黃少華) 我們該不該對新能源車地方準入說不? 在新能源車市場開放上,北京被上海遠遠甩到了后面。新能源車推廣不能簡單地看作地方行為,在目前污染問題成為城市急癥的背景下,這是涉及產業和民生的大事。地方實行嚴苛的新能源車準入,不僅嚴重違反了市場規律,也與國家政策背道而馳。 新能源車的私人市場推廣,必須要有一個開放的環境。美國的開放讓豐田、本田的混合動力車占據了很大市場份額,但美國三大車企奮起直追,不但推出了自己的混合動力車,在增程式電動車、純電動車上也投入很多精力,目前已經與日企平分秋色。這充分證明了,開放會促進競爭,更會促進技術的進步,對車企是好事,對消費者更是好事。 上海市為新能源車打造了一個開放的環境,體現出的不只是對本地企業的自信,更具有大局觀和責任意識。今天,該到我們對新能源車地方準入說不的時候了。(王超) 打造汽車強國,我們該向韓國學習什么? 在汽車領域,相比129年前德國人發明第一輛汽車,上個世紀60年代剛起步的韓國是徹頭徹尾的后來者。然而,經過了幾十年時間,韓國的現代-起亞汽車集團已躋身銷量世界前五,成為名副其實的汽車巨頭。 在培養本國汽車產業時,韓國政府以《汽車生產許可法》為準繩,堅持關、停不具備條件的企業,優選現代、起亞、大宇等為骨干企業。原有一批中小型企業重組,為骨干企業提供配套輔助。 打造汽車強國戰略,韓國汽車工業的發展無疑具有可借鑒的意義。今天在我們“哈韓”的時候,除了停留在追星、追劇、追美食之外,是否也應該“追”一下韓國汽車企業的精神呢?(鐘天騏) (jiao點com)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