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金 來源:中國鍛壓協會 最近拜讀了中國經濟學家厲以寧先生最新撰寫的《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書中指出了目前我國經濟在雙重轉型過程中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將來需要解決的問題。 書中提到,從1979年起,中國便進入了雙重轉型即體制轉型和發展轉型階段,也就是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其中,體制轉型是重點,它帶動著發展轉型。體制轉型中最重要的改革便是產權的改革,產權界定和清晰是發展轉型的動力源泉。書中還特別提出,經濟增長固然重要,但提高質量更加重要,這就需要平衡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關系。衡量經濟增長質量高低的標志有兩方面:一個是結構優化,另一個便是環境保護、節能減排、資源合理利用和清潔生產。目前我國環境的惡劣已經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另外,厲以寧先生在書中還提出,無論是“國退民進”還是“國進民退”,都不應是國家的方針,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共同發展才是國家的方針。這也說明,在一些行業僅讓民營準入還是不夠的,要反國有行政壟斷,簡政放權,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這不僅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更重要的是調動民間的積極性,其中就包括調動民間資本的潛力。 書中提到,中國要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就需要提高企業競爭力,其核心就是鼓勵自主創新。自主創新的成效不僅僅取決于知識產權的保護,而且還取決于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和激勵,這也就需要有效的人力資源政策。另外,解決創新驅動也就是要解決技術和經濟的結合,而如何把技術研究單位和企業密切結合在一起,讓研究成果發揮最大的生產力,也是一個機制問題。 國有企業體制和城鄉二元體制是計劃經濟體制的兩大支柱,前者的改革已取得很大進展,但城鄉二元體制基本上尚未解決。城鄉居民權利不平等,大大阻礙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未來若干年,城鎮化可以說是中國繼續實現雙重轉型的助推器,這樣才能擴大內需,進而促使中國經濟增長逐漸轉入良性循環。農村勞動力如何向城市轉移?就業成為首要需要解決的問題。 讓市場或市場主體充當“運動員”,政府則主要充當“裁判員”的角色,厘清政府與市場的行為邊界,是目前多數人的呼聲。把經濟還給市場,減少政府干涉、放寬市場力量,對于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將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