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管理、強基礎,是企業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修煉的“必修課”。管理是生產力,而且是超級生產力。國務院國資委原主任李榮融曾經說,管理是把人、勞動工具、勞動對象這三個物質要素加上技術這個非物質的要素加以組合,我們往往要求1+1>2,實際上有的時候1+1>10,這就是管理的力量。 管理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要基礎和前提。世上沒有永遠的企業,但有永恒的管理。管理的作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大到一個國家的資源配置、宏觀調控,小到一個企業的生產要素配置和生產經營運作,無不體現出管理的重要作用。而基礎管理應該說是企業高樓大廈的基石,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行軍打仗講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企業制定和實施企業發展戰略也必須先行一步做好相應的基礎管理,否則再好的戰略都會變成一句空話。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各種各樣基礎問題的堆積,通過層層放大,就會造成整個企業的發展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和毀滅。有許多企業由“明星”變為“流星”,就是不注重基礎管理所導致的。眾所周知,“三鹿奶粉”質量事件,毀掉的不僅是一個企業,甚至對整個奶制品行業的信譽也造成了毀滅性打擊。豐田汽車召回事件也警示我們必須加強企業基礎管理。無論是德隆、拓普、萬德萊、農凱、南方高科、南方證券,還是寶港油脂和東洋空調,沒有一家是因為發生了西方企業那種復雜的內部危機及難以克服的外界變因,主要的敗因就是——內部基礎管理的薄弱和由基礎管理薄弱而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如果沒有先進適用的管理制度、業務流程、標準規范等基礎管理作支撐,任何宏偉的企業戰略都是空中樓閣。 管理還有一個鮮明的特征,那就是不緊密結合企業實際的管理終歸是無效、無用的管理。管理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沒有統一的標準,見仁見智,莫衷一是,管理的學問完全掌握在管理工作者自覺的努力之中。管理工作是平凡的、具體的,有時甚至是瑣碎的,靠的是耐心和韌勁,靠的是日積月累,久久為功,不能追求戲劇效果、轟動效應。要因時、因地、因管理對象、因所處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管理方法、管理重點。托爾斯泰有句經典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把這句話引申一下:企業發展的總體線條是一樣的,但企業發展的具體路徑各有各的不同;企業的成功,一定是有好的管理,而失敗的企業固然因素很多,但一定有類似相同的管理問題在作怪;無論什么樣的企業,其“管理”的工作都是“相似”的,但管理的理念、管理的手段、管理的制度各有各的不同。德魯克的管理思想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論斷就是“管理要解決的問題有90%是共同的”。德魯克認為:在所有組織中,不同的只有10%.只有這10%需要適應這個組織特定的使命、特定的文化和特定語言。換言之,一個優秀的企業領導人同樣能領導好一家非營利機構,反之亦然。 管理工作是判斷我們企業或者企業管理工作者優劣高低成敗的試金石,這問題,那問題,最終還是管理出了問題;這發展,那發展,最后還是管理說了算。管理有學問,管理有水平,管理是基本,管理也是根本。 (內斯塔)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