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機器人是集機械、電子、控制、計算機、傳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學科先進技術于一體的自動化裝備,代表著未來智能裝備的發展方向。 日前,工信部發布的《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目標:開發滿足用戶需求的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技術、主機設計技術及關鍵零部件制造技術,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提升量大面廣主流產品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指標,在重要工業制造領域推進工業機器人的規模化示范應用。 工業機器人產業亟需市場 “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還是要靠市場來拉動,關鍵性的問題還在于質量和關鍵零部件。”在2013年4月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成立之時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宋曉剛表示。 業內普遍認為,市場和技術是機器人產業做大做強的兩個關鍵因素,機器人產業如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突破產業化瓶頸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焦點。 此次《指導意見》把突破核心技術作為主要任務之一,明確提出要開展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設計、制造、試驗檢測等核心技術研究,攻克伺服電機、精密減速器、伺服驅動器、末端執行器、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技術并形成生產力。 技術上已有破解之策,而在市場方面又如何?有資料顯示,現階段我國機器人擁有量僅是日本的五分之一,美國和德國的三分之一左右;從機器人密度(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上看,日本是339臺,韓國是347臺,德國是261臺,而我國僅為10臺。還有另外一組數據,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主要用于汽車工業及汽車零部件工業,占整個機器人市場的61%,金屬制品業占8%。橡膠及塑料工業和電子電氣行業分別占7%,食品工業占2%,其他工業占15%。 從以上兩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市場應用情況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國內市場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空間廣闊,尤其是在裝備制造業。 能源裝備產業升級尚需催化劑 能源裝備業除了貫徹落實既有的轉型升級戰略措施外,諸如柔性制造、人工成本控制和生產效率提升等也是推進轉型升級的發力點。 以人力成本來說,目前我國的制造業人力成本正逐年增加,在過去的3年時間里,我國人力成本增長近60%。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是,我國能源裝備業之所以出現中低端過剩的現象,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準入門檻較低,使得企業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領域。
“為了有效控制人工成本,進一步提升產品的性能質量,我們逐步意識到在高污染、高危險、對精準效率要求高的生產環節采用工業機器人作業。”多位設備制造商表示。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