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好奇號火星車給自己舉辦了一個孤家寡人的生日會,依靠樣品分析儀上不同頻率的震動,它還唱了曲“祝我生日快樂”,寂寞冷艷之氣都快凝結了。美國宇航局(NASA)的工程師們在遙遠的地球注視著它。 這是希望。好奇號集結了美國迄今能拿出的最先進技術,2012年8月6日它噗通一聲墜落火星,飛了8個多月前往此處的直接目的只有一個:保證在不遠的時間里,人類(美國人)可以登陸火星并安全返回。這一年來好奇號保持了可喜可賀的成績,但它讓人們知道的越多,就越勾起人類的胃口。 就在火星車過生日的同時,NASA官員宣稱,雙向火星之旅即將啟動,人類將踏上火星古老的河床,親自確定此地是否曾有生命留下過痕跡,進而判斷一下能否長住久留——因為“機器人需要一年或更長時間所做的事,宇航員短短幾天就能完成。” 但目前已有數份報告提醒載人火星任務的危險性。 火星與地球的距離在5千多萬到上億公里之間(視二者位置變化而定),必須嚴格屏蔽在漫長航行中宇航員可能面臨的各種輻射。其中最大的危害將來自太陽,亞原子粒子流可以破壞DNA,導致癌癥及其他疾病。好奇號在它253天的航程上,接受了0.66希沃特的輻射(這是個很大的單位,通常使用的都是毫希沃特),人類的話相當于每5到6天就接受一次全身CAT掃描。 其次是隕石。它們原本就在整個太陽系游蕩著。盡管天文學家已能夠掌握大部分較大太空巖石的動向,但仍有成千上萬的小巖石未被發現。不常發生但仍有例可循:1967年,微小隕石流以每小時約24萬公里的速度,將水手4號的任務提前結束了。 接著需處理一種長期被孤立、沒有任何救援措施所帶來的心理壓力,以及漫長的低重力狀態(深空中將是零重力)給骨骼、肌肉、心血管帶來危害。因此有科學家建議,比起來在旅途中進行嚴格的鍛煉計劃,不如以旋轉飛船產生人造重力來得更好,也便于適應火星那只有地球40%左右的重力。 最后輪到設備上的問題。目前登陸火星的成功率大約在30%左右,這兒不像在月球,火星的引力使軟著陸更具挑戰性;而等到回程時,不多不少的重力又意味著加速度的不足,從火星起飛得有大量的燃料供應。 此處尚沒有考慮進紅色星球本身的狀況,那些稀薄的大氣、零下125℃的極寒、不明確的化學元素……得感謝這些年來打頭陣的探測器和火星車們,起碼讓人們對困難程度有所判斷。 以上難題,NASA官員概括成倆詞:技術與資金。他們對后者更沒把握點。 遲遲未予確定的公共資金,為私人太空企業的“火星夢”提供了說話的機會。荷蘭火星人(Mars One )公司的CEO上周六還在華盛頓大學聲稱,斥資60億美元、50位旅行者的單向火星之行將在2023年啟動。今年他們已開始在志愿者中挑選宇航員了。而除了不用考慮從火星上返程的麻煩事,目前還看不出這一計劃的優勢所在。 NASA也在和SpaceX公司及其他私人機構進行合作,但這些只是手段,由國家行為來完成登陸火星的使命,仍然是最終的目標。多少NASA人盼望著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也能成就一段偉大的歲月,重現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輝煌。但這場遠征,除了要打點好技術行囊,也要有足夠的盤纏。 背景鏈接 2012年8月6日,好奇號核動力火星車作為人類迄今派往其他星球的最精密移動科學實驗室,在經歷了驚心動魄的著陸過程后,成功踏上了火星的土地。而8月6日這一天也就成為它的生日。 對于美國宇航局來說,好奇號是一臺25億美元的火星探測項目,是NASA的“招牌產品”,重要性堪與哈勃太空望遠鏡比肩。在過去一年的火星探索崗位上,好奇號捷報頻傳:發現遠古河床的痕跡、分析了火星大氣,更重要的是確認了火星曾存宜居環境,且曾經可以為任何生命形式提供能量。 而在美國民眾眼中,好奇號是臺“國民”火星車,它的名字是征集來的,和一般沒頭沒腦的鐵家伙相比,它的“個性”也討喜:登陸全程就在紐約時報廣場直播;而它著陸后第一件事是忙著更新它的推特;曾發過自拍照(它自己映在火星地面上的倒影)……種種“賣萌”之舉博得了眾人寵愛。因此其一周歲生日當天,全世界太空愛好者通過各種方式向它表示祝賀。而它“扮孤寂”演奏的生日歌,其實是NASA的工程師為它編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