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稱,多年來,從韓國水力原子能公司和韓國電力技術公司退休的高層要么在零部件供應商或測試公司中任職,要么投資其中,游走于核電產業鏈的不同環節,這些核電從業人員憑借舊有“關系”打造了一條“腐敗鏈”。都是業內熟人,再加上和利益掛鉤,于是互施恩惠、互開方便之門是常有的事,對偽造的安全認證也常常視而不見。除此之外,在韓國,許多行業的供應商往往會通過賄賂來疏通關系。 日本松山大學經濟學教授張正旭表示,自1956年成立原子能事業部以來,韓國從未出現任何重大的問責或處罰,支持韓國核電發展的邏輯是經濟性大于安全性。 樸槿惠強調,要徹底調查核電領域固有的不正之風,切斷利益鏈,制定具體的改善措施。 韓國核電業的腐敗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重視。去年國際能源署(IEA)專門針對韓國能源政策發布了一項報告,要求韓國核電提高透明度,并強化行業監管的力度和獨立性,否則其核電發展將面臨信任危機。這是自2006年以來,IEA首次發布此類報告。 韓國經濟受牽連 核電未來添問號 韓國是世界第5大核電國家,核電為韓國提供1/3的電力,這個占比為亞洲第一。 首爾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核電發展計劃。2011年,韓國將國內核電發展的目標定為,到2030年將反應堆數量由當前的23座增加到40座,屆時核電可滿足全國59%的電力需求。 在本土大興核電的同時,韓國政府還大力倡導占領國際核電市場。2009年拿下阿聯酋核電建設大單后,韓國制定了龐大的核電出口規劃,計劃到2030年累計輸出80個核電機組,獲利3000億美元。 但韓國政府身兼產業促進者和監管者雙重角色,要建立權責明晰的監管機制相當困難。 分析人士認為,發生這些丑聞后,韓國政府很難再對外宣稱,能以低廉價格建設安全可靠的核電站,韓國核電出口將受到沖擊。 部分核電機組關停還將直接威脅今夏韓國的電力供應。韓國領導人不得不在悶熱的酷暑中倡導人們進行節能運動。樸槿惠日前身先士卒,關閉了總統府的空調,以示節能決心。韓國民眾也正在飽受酷暑的煎熬。 日本《產經新聞》分析認為,核電丑聞將導致因韓元升值而不景氣的韓國經濟雪上加霜。 今年10月,第22屆世界能源大會(WEC)將在韓國大邱召開,有人質疑,在公眾的失望和不信任之中,當核電危機上升到國家能源危機之后,韓國是否還有資格舉辦這一世界級的能源盛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