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在經歷了對違規產能屢禁不止和炸小存大的幾番暗斗之后,違規產能問題終于被擺上了桌面。發改委的清查數據顯示,2003年以來新增的煉鋼產能中,八成新增產能屬于違規建設。 “違規產能‘轉正’是個沒有人愿意打破的僵局。”資深鋼鐵專家馬中普對記者表示,它不僅涉及中央與地方和各部門之間權利分配的問題,更關鍵的是涉及對以往政策的否定。 環保約束產能 目前,環保正在成為落實產能削減和創建新型政府管理模式的有力切入點。按照工信部最新的《鋼鐵行業規范條件》要求,鋼鐵企業須具備健全的環境保護管理體系,企業污染物排放總量不超過環保部門核定的總量控制指標配套必要的污染物治理設施,安裝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并與當地環保部門聯網,近兩年內未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態破壞事件。 唐山市德龍鋼鐵有限公司進入了工信部第二批名單,其董事長丁立國對記者表示,在環保政策的約束下,小企業和不規范企業已經無利可圖,鋼鐵企業必須提高技術和管理來降低成本,并通過企業重組擴大產能。 工信部原材料司鋼鐵處處長徐文立則告訴記者,“十三五”期間,工信部將不再出臺以高爐容積為標準的淘汰落后產能指標。淘汰產能標準的制定過于復雜,不僅涉及到企業誠信體系、設備水平、監管等,標準也很難統一。因此,新的《鋼鐵行業規范條件》和未來即將出臺的規范辦法和實施準則,將主要以節能環保作為淘汰落后產能的主要標準。 徐文立指出,政府直接干預企業產能規劃過于簡單粗放,不但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也缺少相應的執行管理手段,每次削產之后,往往帶來新一輪的產能擴張。 節能環保不僅有明確的法律要求,也有相對完善的標準體系和監管措施,更重要的是節能環保已經成為全社會、全行業的共識。節能環保不僅具有極強的外部表現,便于群眾投舉報監督,隨著未來節能環保指標列入地方政府的考核體系,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也將顯著提高。 “將來主要以節能環保標準來抑制、淘汰落后產能,政府會減少行政手段對企業經營的干預,更多地運用法律提高企業違法成本,形成對于市場競爭環境的規范,通過市場的方法實現優勝劣汰。”徐文立介紹。 資源城市轉型探路 政府首次公布了全國資源城市的界定和未來規劃,并明確了262個資源型城市的名單 2013年12月3日,國務院發布了《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下稱《規劃》),這是中國首次從官方角度界定了中國的資源型城市。 12月13日,《規劃》牽頭部門、國家發改委東北振興司司長周建平接受了《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的獨家專訪,并透露,發改委正在會同其他部委加緊推出資源型城市準備金制度和試點城市,并將在2014年出臺針對四類城市的分類指導意見。 《規劃》將資源型城市分為四類,即成長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城市,規劃出臺旨在警醒資源枯竭城市的“礦竭城衰”,更重要的是未雨綢繆,為解決資源型城市共同的“一業獨大”,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進行政策扶持。 中國政府逐步將“資源詛咒”這個發展經濟學的命題納入管理范疇,“最大的障礙就是各種力量的博弈。”周建平說。 準備金解困 2008年3月至2011年11月,國務院分三批界定了全國69座資源枯竭型城市,每年給予一定比例的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其轉型發展。截至2013年9月底,中央財政累計撥付給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移支付資金達631億元。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張文忠,參與了《規劃》方案起草,他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上述69個城市中,每個城市每年得到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約1億-3億元,對于“積重難返”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無疑是杯水車薪。 資金缺乏制約著資源城市的轉型。早在2009年,發改委曾草擬《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準備金管理試行辦法》,扶持資源型城市轉型。 周建平表示,目前發改委希望積極推動可持續發展準備金制度的建立。 按照初步的政策設計,可持續發展準備金,主要由資源型企業在稅前按一定比例提取,專門用于環境恢復與生態補償、發展接續替代產業、解決企業歷史遺留問題和企業關閉后的善后工作等。 接近政府決策層的人士透露,準備金制度的建立面臨兩大障礙:一是面向資源性產品征收準備金,將推高資源產品價格;二是準備金征收后由誰支配?企業和地方政府各執一辭。 企業認為環境破壞是歷史問題,生態補償、發展接續替代產業不應由當下的企業全部承擔,準備金應由企業自己支配,地方政府不應插手;而地方政府則擔心,準備金交由企業支配,在城市資源枯竭后企業移出,資源城市的生態改善和產業轉型無法落實。 “問題核心就是動了一部分人的奶酪。”上述人士說,很多資源類企業都是大型國有企業,政府需要協調國資委在內的很多部門,難度很大。 “但決策層現在有了一定的思路。”上述人士補充說,“先進行試點”,準備金由地方政府和企業共同支配,具體支配比例由地方和企業協商決定。 周建平介紹,發改委正在依據《規劃》的內容,抓緊制定針對四類資源型城市的分類指導意見,并有望在2014年出臺。分類指導意見將對每類城市的發展方向和約束機制進行細化,并設計評價制度對每類城市進行考核。 周建平透露,2014年1月起,發改委、財政部等四部委,將以定量方式每年對衰退型城市的財政資金運用進行評估,如果財政資金運用不到位,資源型城市的資格可能被取消。該項評估結果還將作為地方干部考核任用的參考。 摸清家底 由于全國一直沒有資源型城市的統計體系,在2011年以前,資源枯竭型城市主要依靠各地政府自己申報,再由相關部門政府部門依據標準篩選。 “‘先知先覺’的城市就去申報了。”原中國礦業聯合會副秘書長胡魁說,有的城市還會為獲批“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牌子慶祝一番。因為它不僅能帶來中央的財政資金,也可以用來向各部委申請專項資金,甚至可以申請特殊政策用以招商。“地方城市對申請資源型城市積極性非常高。”胡魁說。 2001年8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視察遼寧,阜新市向李嵐清介紹了當地的情況,引起了李嵐清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重視。 同年12月14日,國務院召開專題辦公會議,將阜新市確定為全國首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經過12年的試點,阜新市仍未摘掉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帽子。 此次《規劃》公布的衰退型城市延續了原國務院界定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僅將盤錦和孝義轉入再生型城市,資源枯竭型城市減少為67個,周建平表示,衰退型城市原則上不再增加。 胡魁對《規劃》持肯定態度,“過去資源型城市只是一個概念,此次《規劃》利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辦法,首次確定了262個資源型城市在全國的分布,也是首次“摸清了中國資源城市的‘家底’。”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