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是人類真正“以利相聚”、“為生存而生”的經濟組織,它超越了血緣、地緣乃至國家,同時也超越了宗教、種族乃至人種,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具智慧的組織形式之一。 如果將人與企業進行比較研究,我們會發現:人由有形軀體、智力體和精神體三部分組成。企業也同樣由資源層、制度層和文化層三個層面組成,這三個層級由高到低,一級指導一級,逐步發展。企業正是在資源層之基礎、制度層之作用、文化層之支撐三維平面的作用下成長,三個層面的作用不是獨立、互不相關的,而是相互影響的,在企業成長過程的不同階段,起著不同的作用。資源軸、制度軸、文化軸的三維平面奠定了企業成長的因素平臺,此三軸與成長軸共同構成了企業成長的四維模型。 在資源軸層面上,分布著各類資源,包括實物資源、資本資源、信息資源、人力資源、關系資源、知識資源和角色要素等,它們是企業成長的物質基礎,通過對各種資源的不斷挖掘利用,不同組合、配置資源,企業獲得成長。一旦企業完全充分地利用了現有資源,其組織形態就演變為另一種新的組織形態,而新的組織形態又會為企業帶來新的未利用資源,于是企業又進入新一輪的充分利用未利用資源的階段,如此循環遞進,企業就在這種資源挖掘利用和組織形態演變的過程中成長。 企業的成長僅有資源層之物質基礎是不夠的,制度層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已經越來越重要。在制度軸層面上,既有微觀的企業制度之作用,又有宏觀的國家制度之影響。前者是指企業內部諸如權力體系、產權安排、監督制度和激勵制度等企業自身的制度,它是決定企業成長的內部因素;后者是指與這些制度相關的因素,包括國家的政治、法律等因素,諸如產權制度、市場準入、金融支持、法律保障、國家監管和國際規則等,它是影響企業成長的環境因素。正是這種制度構造了人們在政治、社會或經濟方面發生交換的激勵結構,促進了企業的成長。 企業成長過程中,如果缺乏企業文化層之支撐,是不能成為長壽公司的,只有那種具有健康優秀文化的企業,才能基業常青。企業成長過程中的企業文化層面,包含著員工職業精神、企業家精神以及由此形成的企業核心價值。如果員工能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就會有一種超越性的使命感,企業就會產生一種職業精神;如果企業家把理性地拼命追求利潤和為社會創造財富,與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結合起來,企業就會產生一種源源不斷的原動力;在企業長期發展中形成的核心理念,能降低企業的交易費用。 總之,企業正是在這種精神氣質的支撐下,才得以健康長久的發展。 對一個企業來說,能否形成或實現自己的三個層面,形成的過程和結果如何,不僅直接決定著企業的未來前途,也決定了一個企業的品質或所處的層次。那些僅僅依靠資源生存的企業,處在企業層次的最底層,這是所有企業都要經歷的階段,也可以叫做創業期。處在這一層次的企業數量最多,其中一些企業由于自身的制度缺陷或外在環境如國家宏觀政策帶來的嚴重制度障礙,逐步走向衰亡。 經過第一層次之后,通過自身制度的完善生存下來的企業我們稱之為成長型的企業。剩下的企業能否生存下去主要取決于其是否形成自身獨特的核心理念和自己的文化,只有形成自己核心理念和文化的企業才能繼續成長,從而做到 “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桀亡”。在企業形成自己的文化層之后,只有在資源層、制度層和文化層同時發揮作用時,企業才能成功上升至最高層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