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我國正成為全球的制造業中心。
將先進的信息技術應用于制造業,提升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將有力推動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型,促進國民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近幾年來,我國制造業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投資規模保持了年均17%的增長速度。信息化建設從盲目的上項目到根據企業特色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案,建設水平也日趨成熟。
但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制造業企業信息化水平還存在很大差距。以企業資源計劃管理系統(ERP)為例,截至2003年底,國有大型企業中已建或正在建ERP工程的企業只占總數的約21%。而據有關機構調查,英國年收入在1億美元以上的大中型企業,913%以上進行了信息化規劃。
作為制造業信息化的排頭兵,ERP以其對關鍵制造環節的掌舵作用而在整個信息化大格局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我國ERP產業雖已初步成熟,但仍存在專業化程度不夠,企業認識不夠等問題。
要推進制造業ERP的發展,業內專家認為要“雙管齊下”:一方面要加強ERP的市場細分,提升制造業ERP軟件設計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典型宣傳,擴大ERP在制造行業中的應用。我國ERP市場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并經歷了一段短暫的繁榮,終因沒有發展土壤而步子慢了下來。90年代末,隨著個人電腦的普及應用和信息技術的提高,ERP市場迎來了“第二個春天”。
有關調查報告顯示,2006年我國制造業ERP軟件市場規模為34.08億元,同比增長22.37%,占同期企業管理軟件市場規模的一半以上。對于ERP產業而言,制造業無疑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完全可以成為ERP產業快速發展的動力之源。但事實卻是:一方面,
ERP被普遍泛化,真正能夠提供行業內優質服務的產商極少;另一方面,由于ERP產商一味追求規;l展,拋棄細分市場需求,轉而進行“大而全”的產品研發,產品的針對性不強,軟件使用效率不高。
“ERP是不可缺少的,但不是萬能的!睒I內專家說,不同企業管理模式的巨大差別,必須充分考慮自身行業特點和特色,這樣才能有效地利用系統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些傳統的大型制造業企業以縱向一體化為主,在整個企業集團建立了嚴格的分工,建立了內部的供應鏈,如一汽。而在一些民營經濟發達的地區,如浙江、江蘇、廣東等地,則建立了橫向一體化,形成了外部的供應鏈,如廣東南海的鋁型材供應鏈、重慶的摩托車供應鏈和浙江永康的小五金供應鏈等。不同的企業生產組織方式、產品特點、營銷模式、采購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因此,不可能用一種類型的管理軟件來適應所有的企業。
由于制造業管理環節眾多,企業間差別巨大,信息化應用軟件的選型、客戶化開發和信息集成十分關鍵。每個應用軟件都應該有不同的市場定位,以適合于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不同生產和管理模式的企業。“以目前我國軟件行業實力,要真正設計出一套面面俱到的產品很困難,企業應該集中力量把自己的ERP產品做精、做專、做強!睒I內專家說。
國內制造業信息化盡管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但是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各行各業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平臺,為自己的企業系統穿上更合適的“鞋”,成為企業壯大發展的關鍵因素。
“十一五”期間,科技部等部委聯合成立了制造業信息化協調領導小組,共同推進制造業信息化。信息產業部在《信息產業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中長期規劃綱要》中指出:“信息產業科技發展必須貫徹‘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戰略決策,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優化傳統產業,促進產業升級!
伴隨著全球以信息化推動管理創新趨勢的加強,制造業信息化的發展應揚長避短,為企業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