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形形色色的管理理論中,“核心競爭力”在中國可能是知名度最高的。一時之間,許多企業家已經到了言必談“核心競爭力”的程度。然而,這個概念可能也是被誤讀最多的管理理念之一,很多企業家把“核心競爭力”看做“看家法寶”、“殺手锏”和“獨門暗器”之類的東西,好像企業只要有“核心競爭力”這個寶貝,就可以獨步天下、所向無敵了。
要討論“核心競爭力”的問題,最好先厘定這個問題:到底什么是“核心競爭力”?1990年,C.K. 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梅爾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一文,首次提出了核心競爭力這一概念,一時間洛陽紙貴,兩位作者也因此成為世界級的戰略管理學者。因此要弄清楚這個概念,《公司的核心競爭力》這篇文章是不可不讀的。
在這篇文章中,C.K. 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梅爾開宗明義地指出,“核心競爭力”表現為一種“深度的精通”,一個公司憑借它才可能為客戶提供獨特的價值。它不是一個組織內部某個人或某個部門的能力,也不是指某種獨有技術和工藝,而是一個組織集體學習能力的結果和體現,是公司整合、化合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技術后而形成的一種綜合能力。
“核心競爭力”能為公司創造持續的競爭優勢,幫助它延展到廣闊的相關市場領域,讓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持續不斷地為顧客提供新的價值。“核心競爭力”有三個特點:首先,核心競爭力能夠為公司進入多個市場提供方便;第二,核心競爭力應當對最終產品為客戶帶來的可感知價值有重大貢獻;第三,核心競爭力應當具備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特性。
由此可見,所謂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既不等于企業的核心技術,也不是企業的壟斷資源,更不是企業的品牌優勢,而是組織內的集體學習能力,尤其是如何協調各種生產技能并且把多種技術整合在一起的能力。“核心競爭力”還意味著對工作進行組織以及提供價值,可以說,核心競爭力是溝通,是參與,是對跨越組織界限協同工作的深度承諾。
由此可見,中國企業家津津樂道的“核心競爭力”,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正如麥肯錫在《亦真亦幻的核心競爭力》一文中所說的那樣:“盡管人們對核心競爭力的概念趨之若鶩,但它對企業績效的實際影響最多也只能算喜憂參半……對大多數企業而言,核心競爭力像是海市蜃樓:從遠處看,給逆境中的人以希望;但真的走近了,卻發現它只是塵土黃沙。”
所以,企業要尋找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必須要正本清源,從企業的集體學習能力入手,并把這種能力貫徹到企業運營的細節之中。比如說,日本索尼公司在縮微方面的能力獨步天下,佳能公司在光學、成像技術和微處理器控制方面保持領先,這些都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這種核心競爭力保證了他們選擇自己擅長的競爭領域,并做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出來。
不要再苦苦尋覓那些讓你“一招制敵”的獨門秘器了,這些秘器要么從來沒存在過,要么就是曇花一現,這種優勢也是不可持續的。從長期來看,競爭優勢將取決于企業能否以比對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構建核心競爭力。管理層有能力把整個公司的技術和生產技能整合成核心競爭力,使各項業務能夠及時把握不斷變化的機遇,這才是優勢的真正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