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2007年,汽車行業又來了一個滿堂彩,據權威機構消息,全年產量達到了888萬輛。按理說,汽車產業的大發展,本應該帶動汽車零部件行業的發展,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生存現狀也應該由此帶來轉機。事實卻并非如此,前不久,本報記者兵分三路,實地走訪了近100家本土零部件企業,他們的生存現狀并不像想像中那么樂觀。從本期開始,本報推出零部件企業生存現狀調查,從管理、人才、成本、經營、整零關系等不同層面,力圖展示一幅零部件企業的全景生態圖。 管理 零部件業必修課 為人所困 “辭職不干的人肯定也有自己的考慮,人家一個科班出身的大學生,何必留在這個偏遠地區的車橋廠呢。”廠子里的一個老工人對記者說。他用手指向一座兩層高的樓房,墻面斑駁,墻漆脫落,有一多半的窗戶上沒了玻璃,通過黑洞洞的窗口,可以隱約看到里面火光四射。“就這樣的工作環境,誰敢來?” 如果不是事先了解情況,這樣的場景很容易讓人想到電視劇里描述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煉鋼廠,或是煉鐵小作坊,無論如何也很難與一個國家重點車橋企業聯系起來。這種惡劣的生產環境,的確會嚇跑不少大學生。 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人才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三類,即個人因素、社會因素和組織因素。個人因素主要跟收入、自我價值實現、住房、家庭、工作條件等有關;社會因素主要指人才流動觀念的更新和受功利價值觀的影響;組織因素則是指汽車零部件企業因自身存在不足而導致人才流失。大多數零部件企業留不住或是招不來人才,一般不只是某個因素的緣故,往往是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上面講到的這家車橋廠招聘難,大概就是這個原因。 目前,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所在的城市大部分為中小城市,有些企業的前身是軍工企業,所處地區更是在偏遠山區或是荒郊野外。地域劣勢是引進人才的一個坎。“現在,我們廠里的業務骨干大多在40~50歲,基本都是20年前分配到廠里的老員工,那個時候沒有跳槽意識,一心撲在廠子里,干到現在,家在本地,人也離不開企業了。毫不夸張地說,如果等這批人退休了,我們的技術和管理骨干就會出現大面積的斷層。”一家地處西部的變速器廠的副總經理這樣描述他們的處境。 有句話說,“有非常之人,然后才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才有非常之功”。這個道理,大部分零部件企業的負責人是明白的,他們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也花費過一些心思:提高薪金、提供住房、給予更多提升職位的機會等等。相信這些措施能夠起到一定作用,但同時,由于企業管理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吸引人才措施的成效并不顯著。 某零部件企業銷售經理對記者講:“公司的管理實在太混亂,無論是獎懲制度,還是職位晉升,雖然制定政策,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總有一些灰色因素在里面,不公平,不透明。有能力的人并沒有多得什么,有些能力不強的人反倒得到很多機會。雖然我們的企業領導在吸引人才方面有不少好想法,但是由于執行不力,讓很多人灰了心。”擁有一個寬松、公平、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氛圍,往往比單純的提高待遇更能留住人才。 當然,也有一些零部件企業對于人才則沒有什么概念。在他們眼中,從別人那里買到技術和設備,管理層的位置都留給自己人,再從人才市場招來生產工人,“這不就齊了嘛”,一家汽車內飾企業的總經理這樣說。對于這類企業而言,不懂得招攬人才,珍惜人才,更不知道人力資源管理為何物,如果這就算是齊了的話,相信這家企業也不會有什么發展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