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在采訪中發現,盡管眼下中國汽車工業優勢明顯,但也有人看好未來3至5年后的印度汽車工業。 中國“龍”暫時領跑 衡量一國汽車工業競爭力的最主要指標莫過于銷量、銷售額、增長率。就這方面而言,中國汽車業可謂大勝。 “無論從乘用車的銷售收入,還是從復合年均增長率看,中國汽車業都遠遠高出印度一大截。”安信證券研究所汽車行業研究員孫木子指出。 在一個成熟的汽車市場中,乘用車和商用車之比通常在7:3;而且乘用車的技術含量相對高于同級別的商用車。因此,乘用車的增長速度基本上能反映一個國家汽車工業的發展實力。科爾尼企業管理咨詢公司一份報告顯示,2001年至2006年,中國乘用車銷售收入的復合年增長率為40%,而印度市場的同期增長率為14%;2006年,中國汽車工業總產值為15556.2億元,而印度汽車工業總值約為340億美元。 中國“龍”快飛,印度“象”小跑!那么,印度汽車工業何時會加速跑呢? “5年內,印度汽車工業增長速度不可能超過中國。”新華信國際信息咨詢(北京)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研究員鄭剛表示,“雖然印度的汽車技術發展還不錯,但是衡量一國汽車工業主要看經濟水平,特別是大眾消費者購買能力。如果印度居民的收入水平沒有上去,則印度汽車不會超越目前的增長軌跡。” 科爾尼企業管理咨詢公司的預測顯然也支持這一觀點:2011年中國乘用車產量有望達到900萬臺(復合年增長率為15%);印度可望達到230萬臺,復合年增長率為11%。 此外,就汽車零部件制造業實力而言,中國汽車業也勝出一籌。科爾尼企業管理咨詢公司用數據揭示了中國汽車業零部件實力更強這一事實:“在過去5年中,美國從中國進口的汽車零部件從18億美元增至54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32.4%),從印度進口的汽車零部件從1.79億美元增至4.63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26.8%)。” 印度“象”機會猶存 盡管中國汽車工業目前勝過印度汽車工業,但印度汽車工業的威脅仍然籠罩在中國汽車工業的上空。 中立者認為,且不談印度汽車業會不會超過中國,至少中國汽車市場未來增長率會大幅減緩。 科爾尼企業管理咨詢公司力陳三大原因:“一,中國今后幾年的乘用車銷售額增長率將會放慢至14%左右。二,全球汽車公司開始投資于其他低成本國家,并從這些國家采購,作為針對當前風險過份集中于中國市場的一種自然避險措施。三,其他低成本國家(尤其是印度等國)不斷提升自身規模,成為中國汽車零部件的有力替代者。”
看好印度汽車業的人士則將目光投向了人力資源、研發能力等這些中國有所欠缺的軟件優勢。 “今后3年至5年內,印度必將挑戰中國的制造業中心地位。”凱捷公司副總裁羅伊·蘭德斯毫不留情地指出,“這一結論來自于對全球340家制造業公司的調查,這些公司多為《財富》500強企業。” 國際汽車零部件巨頭麥格納集團亞太區執行副總裁弗蘭克·奧布萊恩也是一個堅定的看好印度者。他的理由則基于人力資源:印度有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高素質人才,且工程師結構健全、合理;而中國的汽車工程師數量相對沒那么多。 印度汽車工業還擁有一個致命武器:無論在印度國內還是在其國外,無論是自主品牌的的集中度,還是研發資源的掌控力,印度汽車業均超過中國。 據了解,印度最大的汽車公司塔塔占據印度汽車市場份額高達16%左右,這是中國最大的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奇瑞無法企及的高度。此外,塔塔自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出口轎車,出口國超過70個;而中國轎車出口尚處于起步階段,出口國數量遠不及印度。塔塔生產的汽車有90%是自主研發和生產的,其核心零部件如汽車底盤、發動機均為自主研發產品;而中國自主研發的汽車產品比例遠低于印度這一水平。 核心資源決定了一國汽車業格局。因此,標準普爾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雖然跨國巨頭們每年均加大對印度汽車市場的投資,但印度汽車市場最主要的贏家仍然是印度本土汽車制造商。而中國汽車市場最大的贏家是跨國巨頭或者說是合資汽車企業。 此外,印度在2007年2月頒布了《汽車發展規劃(2006年至2016年)》,其計劃汽車產值達1450億美元,成為世界第7大汽車生產國。由此看來,印度汽車業的野心不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