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制造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而以大飛機等項目為代表的航空航天產業將為我國工業發展提供更大空間。全國人大法律委副主任王茂林近日在航空航天裝備制造業(沈陽)論壇上預言,在未來的15年內,我國電源設備、輸變電設備、機床、工程機械、重型卡車、船舶制造等行業年產量可能在世界領先,航空航天、鐵路設備等也將有大幅提高,進入世界前三名。尤其是機床行業發展勢頭會越來越好。 重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隨著大飛機計劃正式啟動,我國航空航天工業進入了一個十分難得的歷史發展時期。 據統計,機械工業如果增長11%,國民經濟的增速就能達7%以上。雖然近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但相對這么大一個國家和市場,國產裝備絕對數量仍然太少。就全球而言,目前我國僅處于世界中等偏下水平。 王茂林指出,隨著今年2月國務院宣布大飛機項目正式立項,國人的大飛機夢想開始放飛。中國搞大飛機不單單是為了滿足國內民航需求,更重大的意義是有利于我國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盡管業內人士預計中國制造的大飛機上天要到2020年,但是,圍繞大飛機的相關產業已開始受到業內外關注。據悉,無論是現有的航空工業制造力量,還是計劃進入這一行業的民營資本乃至外資,圍繞大飛機的產業鏈價值,已經有眾多力量在醞釀分享這一場大飛機的盛宴。 20年新增民機需求2600架 由于大型飛機制造業屬于典型的合作型工業,總裝實際上只占整個飛機制造工作量的4%~7%。截至目前,幾乎沒有一項大型飛機、發動機的制造是由一家公司獨立完成的。王茂林認為,大飛機項目的研發環節無論是時間還是資金都需要巨大的投入。經初步測算需投資研制經費約500億~600億元,研制時間短則六七年,長的話可能需要10年。與此同時,中國制造的大飛機究竟能不能獲得市場認可,現在還很難預言。 據有關專家指出,通常一個機型的開發成本大概需要出售300架左右的飛機來實現回收。雖然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適當延緩或加快攤銷成本的速度,但只有銷量達到一定規模才能回收成本是毋庸置疑的。 波音公司公布的《2005年度當前市場展望》稱,中國未來20年航空運輸量的增長,將創造2600多架新飛機的需求,價值2130億美元,中國將繼續保持除美國以外最大的新增民用飛機市場地位。 坐擁如此巨大的民機市場,中國不甘于單純成為國外民機巨頭的銷售地,或者承擔轉包工作,而希望自己研制大飛機滿足國內民航業需求。 大飛機的更大意義在于其是高新技術高度集成的產品,通過推進大飛機項目,帶動一系列產業的升級。王茂林指出,由于涉及的工業門類較多,大飛機項目對于我國材料、電子、紡織、氣動、自動控制、化工、冶金等眾多配套產業,都將產生強力的拉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