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市場持續高速增長,令全球矚目。預計2010年中國汽車產銷將超過1200萬輛,到2015年將可望超過1600萬輛,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消費國。高速成長的整車市場,也帶動了汽車零部件市場的發展。 據統計,我們現有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超過10000家,年產值超過6500億元。隨著全球經濟融合度加深和汽車行業競爭加劇,整車制造商越來越傾向于掌握幾種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對標準化的一般性零部件按照QCDD或QCDS原則(Quality質量、Cost成本、Delivery交付、Design設計orService服務)在全球范圍比較選擇,利用全球資源實行全球采購。汽車零部件全球化采購已經成為汽車產業發展潮流。 在市場全球化的影響下,配套的便利性和連續性變成了整車企業的一個迫切需求。特別在新興汽車市場,各大汽車公司紛紛在當地建立獨資或合資企業,為避免采購和生產脫節的風險,必然要求零部件供應符合就近原則。這對日益強調供應鏈快速響應能力的企業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整車廠在全球采購時可以充分利用世界范圍內零部件企業的競爭關系,獲取市場的最新技術,適應匯率波動以及集團采購的批量效果,達到最佳質量、最佳服務、最合理價格的配套。 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先后出臺了各種政策鼓勵和支持汽車零部件企業發展。2006年12月2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汽車工業結構調整意見的通知》,明確指出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發展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引導零部件排頭兵企業上規模上水平,進行跨地區兼并、聯合、重組,形成大型零部件企業集團。 在政策及整車市場的推動下,各大跨國公司近年來都加大了在中國的采購力度,汽車零部件行業的出口也取得了顯著的發展。福特是首家于2002年在中國上海設立全球采購中心的跨國汽車公司。據福特大中華采購副總裁介紹,2006年福特在中國的零部件采購量總計達到26億美元,目前公司正在尋求更大范圍的采購,包括電子產品、鑄件、鍛件等。德國大眾2006年宣布從中國采購10億美元汽車零部件,這些零部件將用于大眾汽車包括德國在內的世界各地的工廠;而通用汽車也不斷加大在中國的零部件采購量。不少企業紛紛在我國設立國際采購部或采購中心,開始大量在我國采購汽車零部件產品。 但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高速發展過程中依舊存在著很明顯的隱患,產品技術含量和企業規模化水平都較低。眾所周知,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相比歐美有很明顯的優勢,低工資策略可能使中國成為低附加值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制造中心,這點對全球各大汽車廠家來說都是極富誘惑力的。采用中國生產的零部件,建立新的全球供應鏈,所節省的成本也是相當可觀的。而且如果能對勞動力進行良好的培訓,提升單位員工勞動生產率,低成本的優勢還能得到進一步挖掘。事實證明,中國零部件企業需在汽車原材料、生產性零部件或維修配件這些市場中找到突破口,把市場做專,把產品做精。 目前我國零部件企業處于二、三級供應商地位,不少企業出口產品的80%-90%是供向售后服務市場,存在“低技術含量-低利潤率-低研發費用-低技術含量”的惡性循環。 在全球化采購環境下,一方面須堅持搞自主創新,另一方面需要有更多的海外并購或合資合作,抓住技術突破機會。 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眾多,規模小,集中度低,無序競爭嚴重,行業整體效率低下,進入全球采購之后,將迫使一部分有一定實力的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尋求聯合重組和對外合資合作,擴大規模,提高市場風險的能力,而那些規模小、產品沒有市場的汽車零部件企業不可避免的被淘汰,推進整個行業的競爭力的提高。 目前,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都面臨一個新命題,即在采購全球化的新環境下,如何能更有效的實施采購供應鏈管理?雖然很多關于采購供應鏈的研究已經得到了初步應用,如協同式采購供應鏈、電子化定點定時采購等,但所有這些新的采購模式和采購方法,都需要在現實的市場環境中加以研究和論證。汽車采購供應鏈系統龐大,而我國地域廣闊,供求信息交流困難,物流成本大,如果國內零部件企業能發揮本土市場研究的優勢,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提供一種低成本、高靈敏度的汽車零部件采購供應鏈模式,或在采購方法上有所創新,那么將會大大增加本土零部件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也會成為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繼成本和技術之后的第三個突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