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只簽訂了第一批采購協議,后續采購計劃將陸續對外公布。”9月12日,廣東核電集團辦公廳一位相關部門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自從大連紅沿河核電站一期工程上月開工建設以來,龐大的采購計劃成為海內外設備廠商關注的焦點。 作為一個國產化率高達85%的示范性核電站項目,外資設備商在紅沿河核電站中究竟拿了多少單? “這可以統計出來。”廣東核電集團上述人士表示,“公布85%的國產化率,綜合考慮了各種因素,既包含國家利益,也包括國內外廠商的自身利益。” 業界人士指出,無論從設備采購還是技術監控等方面來說,國內企業在紅沿河核電站項目中已經擔當“主角”,而外資廠商退居二線成為“配角”。 首批采購130億 據了解,紅沿河核電站由廣東核電集團、中電投核電公司和大連市建設投資公司按45∶45∶10的比例共同投資,總投資486億元。一期工程將建設4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總規劃建設6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 此前于8月18日,紅沿河核電站項目第一批供貨協議正式簽訂,中國一重、東方電氣、沈鼓集團等多家國內廠商共獲得130億元關鍵設備采購大單。 此次簽訂的7個供貨合同或聯合開發協議包括:中國一重(核島主設備關鍵鑄鍛件及相關設備)、上海電氣重工集團(堆內構件及核島主設備關鍵鑄鍛件)、沈鼓集團(核二級泵)、東方電氣(汽輪發電機和主泵)、江蘇神通閥門、大連大高閥門、沈陽盛世高中壓閥門和中核蘇閥閥門(各類閥門)、北京廣利核工程有限公司(全廠數字化儀控系統)。 據介紹,上述合同金額只占全部采購計劃的50%。相關資料表明,紅沿河核電站一期總投資486億元,預計其中55%用于設備采購,約267億元。 “從合同金額分析,外資設備商最多只能拿到其中的30%,約80億元。”廣東核電集團上述人士表示,剩余70%將由國內廠商獲得。 記者問到,這30%的采購單是否只包括直接與外資設備商簽訂的合同,而不包括通過與國內廠商合作得到的訂單? 對此,廣東核電集團上述人士表示:“30%的采購單是基于合同總金額估算出來的比例,已經包括上述兩方面的情況。” 根據國家發改委計劃,紅沿河核電站國產化分兩種情況:其一,關鍵設備國產化率不低于85%,其中1、2號機組國產化率為70%,3、4號機組為80%;另一方面,整個項目綜合國產化率達到75%以上。 在設備采購方面,共有181家國內廠商獲得了嶺澳2期核電站項目的訂單,預計將有超過300家國內廠商獲得紅沿河核電站的設備采購。 “與嶺澳二期的國產化率相比,紅沿河核電站進一步提高了,因而將有更多國內廠商分享這一商機。”廣東核電集團上述人士表示。 一組數據顯示出國內多個核電站的國產化率在逐漸提高——大亞灣核電站不到30%,嶺澳一期項目為50%,嶺澳二期不到70%,紅沿河項目爭取超過75%。 記者獲悉,第一批采購合同主要針對關鍵核設備,還有規模龐大的非核級設備正在緊張制訂采購計劃并逐步推出,如大連重工起重集團獲得了6臺反應堆核環吊項目合同。 “國內廠商對核電設備國產化有很大積極性,哪怕只能拿到一個小的設備制造項目,也會激發他們共同發展核電技術的熱情。”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振興東北辦主任張國寶表示,國產化并非什么都要國產,部分設備甚至比國外貴,進口也合乎情理。 “總承包模式” 業界人士注意到,在上述核心采購合同中,并沒有出現外資設備商的身影。 “這源于國內核電站總承包模式的改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總工程師兼重大裝備辦公室主任隋永濱表示,以前采取“交鑰匙”的方式由外資商總承包,而紅沿河核電站由廣東核電集團在技術方案、設備采購等方面進行總承包。 在紅沿河核電站數百億采購大單中,外資設備商如何獲得采購單?外資設備商在設備供應方面是否退居二線,成為配角? 對此,廣東核電集團辦公廳一位負責人的看法是:“從設備采購資金而言,外商最多只占30%的采購量,顯然,已經處于配角地位。” 發改委發布的一份關于核電國產化的調研報告指出,目前國內的核電設備制造技術分散在各個廠家,沒有形成核電設備制造技術的整體力量。 基于這一情況,有關主管部門開始嘗試組建以國內企業為總承包商的模式,將分散的技術力量進行整合,從而保證質量控制核電造價。 根據相關規劃,紅沿河核電站的單位造價將控制在1300美元/千瓦。相關數據顯示,大亞灣核電站的單位造價約為2200美元/千瓦,嶺澳一期降為1800美元/千瓦,嶺澳二期將控制在約1500美元/千瓦。 據介紹,廣東核電集團作為紅沿河核電站的總承包商,在涉及外資商的分包項目時遵從的原則是,推動企業跟外資企業合作,從而引進相關技術。 如東方電氣與阿爾斯通專門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由東方電氣控股),通過這個合資公司獲得了紅沿河核電站1.3億歐元的汽輪機訂單。 另據介紹,紅沿河項目的采購原則包含3種方式:其一,國內廠商有能力生產的設備絕不進口;其二,國內廠商不能自主生產的設備,將通過廣東核電集團的統一規劃,由國內廠商與相對應的外資設備商合作生產;其三,只有很小一部分零部件設備(或者原材料)直接進口。 “并非外資商不能參與紅沿河核電站建設,只是參與方式出現了根本變化,總承包商變成了國內企業。”據廣東核電集團一位內部人士解釋,外資設備商沒有獲得總承包資格但是可以參與項目分包,或者與國內企業進行合作,從而分享關鍵設備的訂單。 按照這種模式,廣東核電集團將根據國家發改委有關政策,推動國內企業與外資企業在關鍵核電設備進行合作,而不是把“一攬子”采購計劃全盤交給外資商。 “說到底,主動權由中方企業掌握了,外資商只能積極配合才能獲得大額訂單。”隋永濱表示:“這種方式跟以前的項目總承包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 據廣東核電集團相關人士介紹,所有采購合同分為三大類簽訂:重大合同由總承包商聯合國內企業、外資企業三方面共同簽訂;一部分采購合同授權工程公司簽訂;還有一部分比較小的二級采購合同由分包企業自行簽訂。 在采訪中,業界有關專家對此表示不同看法。他們認為,外資商假聯合企業,或借“技術轉讓”之手,獲得的利益也很大。這就是為什么他們心甘情愿地充當合作伙伴或“配角”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