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最重要的出口產品并不是人們所熟悉的鐘表、巧克力或醫藥,而是機電設備。根據行業特性,瑞士習慣上把機械、電子和金屬加工業歸入同一個產業類別,即機電金屬行業。機電金屬行業是瑞士工業領域的第一支柱,在該行業就業的員工約31.8萬,占瑞士全部工業企業職工總數的一半。長期以來,瑞士40%以上的出口額來自該行業,2006年瑞士機電產品出口額為698.4億瑞郎,在世界同行業排名第七(2003年排名)。若論機械行業的實力,那么小國瑞士可躋身G7行列。瑞士出口額在20億瑞郎以上的拳頭產品包括:醫療儀器和設備(占機電產品出口總額的11.1%)、機床(6.3%)、機械計量、檢測和調諧設備(4.9%)、電子開關設備(4.6%)、印刷機械(3.7%)、電力設備(3.5%)、機器部件(3.4%)、模具(3.4%)以及渦輪和動力設備(3.3%)等;出口額在10億瑞郎以上的優勢產品還包括泵、壓縮機、通風設備、紡織機械、道路作業車輛、電子配件、通訊設備、供暖及制冷設備、鋁制品、航空航天產品、家電和辦公設備等。 瑞士機電行業既有聞名遐邇的大公司,也有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其產品的精準和技術創新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例如ABB公司的電站和輸配電設備、迅達公司的電梯、蘇拉和立達公司的紡織機械、法因圖爾公司的萬用沖床、阿奇夏米爾公司的電火花機床以及布勒公司的食品加工設備等都是國際同類產品中的精品,為全世界眾多專業廠商和客戶所鐘愛。 歐盟是瑞士機電行業的傳統市場,每年瑞士機電產品60%以上流向歐盟,主要銷往德(26%)、法(7%)、意(6%)、英(5%)、荷(5%)、奧(3%)等國。美國也是瑞士機械產品的大買家,占10%。亞洲是瑞士機電產品的又一重要市場(占15.3%),近年來,隨著亞洲國家工業的發展,該市場對于瑞士機電行業的重要性日漸突出,目前已超過北美(11.0%),成為瑞士第二大出口市場。在亞洲,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瑞士機電產品的最大客戶,所占份額達3%。 瑞士的機電行業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與其正確的發展策略和方針分不開的。針對本國資源貧乏、市場狹小的弱勢,瑞士企業采取的對策是: 首先,大力發展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產品。瑞士工業企業面臨國內資源匱乏、勞動力成本高的問題,普通商品的生產與銷售無法與其它國家競爭,因此瑞士企業如欲生存就必須生產高質量、高附加值的產品,以彌補其價格競爭力不足的弱點。瑞士機電行業在技術革新、產業結構重組方面在歐洲一直是比較超前的,率先涉足或重點開發具有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是瑞士企業的一大特色。在部分高科技或高附加值產品領域,瑞士機電產品在國際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醫療儀器和設備、假肢、精密儀器、微型電機、高精度模具等。 其次是高度重視研發工作,其研發費用列瑞士各行業第二,僅次于化工醫藥行業。2004年,瑞士機電行業科研投入達33.9億瑞郎,占瑞士工業領域全部研發費用的35%。技術創新成為瑞士機電行業在競爭中保持不敗的根本原因。目前瑞士機電行業已基本遠離過去靠厚重設備打天下的年代,并成功挺進新技術應用時代,原子能技術、空間技術、信息控制技術、微電子技術以及光電技術等都是瑞士在機電產品廣泛應用的技術。為提高生產水平,瑞士機電行業企業在員工培訓上同樣不惜投入,大批高素質的員工在整個行業的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瑞士機電行業的另一特色是中小企業實力強大,這里所說的實力是指瑞士中小企業產品的質量和技術含量也相當高,并不輸于大企業,在國際上同樣享有盛譽。瑞士機電行業的中小企業是世界不少知名跨國公司的指定配件供貨商,如德國、意大利、美國等汽車制造企業等。瑞士中小企業與科研院校合作緊密,善于轉化最新的科技成果,轉向迅速,為自身在國際市場上打拼出一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