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松本造船有限公司在完成奧帆委工作用船的訂單后,一直籌劃著把更多的游艇從主要產銷地日本逐步擴展到美、英、澳等國家。在松本造船廠區,一批準備銷往國外的游艇正在加緊生產中,松本造船董事長松本武也構思著在2008年奧運會前實現制造游艇1100艘的目標。 奧帆賽的臨近讓青島船舶工業迎來了更多的機遇,從奧帆賽挖取第一桶金的松本、立行兩家船企生產效益得到明顯提升,知名度也插上翅膀傳播到更多的國家和地區。 事實上,青島船舶工業在以奧帆賽和北船重工搬遷為契機形成產業集群以來,主體框架已構成造修船、海洋工程裝備、船舶配套和游艇制造四個板塊,33家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4.66億元,5年后青島將逐步建設成為我國船用材料及配套設備集散地。 “借力”奧帆賽契機 “借力”奧帆賽契機,松本、立行兩家造船企業可謂是先行者。 “奧運會影響力明顯,游艇制造企業通過與奧帆委合作可以使品牌知名度顯著提升。”松本武表示,根據奧帆委要求,已建造艇長6.99米的奧運會專用艇30艘、8.53米的10艘,船速30節,抗風浪指標達到2.5米,具備7小時的續航能力,足以保證全天奧帆賽的順利進行。 而立行的帆船制造則更注重環保。據了解,立行帆船從船用原料到成品都是環保產品,為體現綠色奧運理念,立行在車間采用水幕式噴烤漆,從而吸附浮在空中的粉塵。 在奧帆賽推動下,松本品牌逐步走向美、英、澳、俄等10多個國家,去年完成游艇制造100艘,到2008年年中,計劃完成1100艘玻璃鋼船的制造任務。目前,松本已建成獨立航艦試驗和試航碼頭,同時從國外引進TCM船舶龍門吊、激光數控切割機、樹脂噴涂等高新技術設備。“運用日本的技術、歐美的設備、中國人的智慧,打造游艇業的全球品牌。”松本武表示。 產業集群框架初顯 目前,青島船舶工業以奧帆賽和北船重工搬遷為契機形成產業集群以來,規模迅速擴張,企業數量、資產總量和從業人員在全國22個主要船舶工業城市中分別列第11位、第8位和第7位。 截至去年年底,青島市共有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33戶,完成工業總產值64.66億元,主營業務收入62.46億元,實現利潤3.31億元,資產總額達到86.92億元。 據了解,青島市將依托海西灣、即墨女島灣和鰲山灣、膠南靈山衛,建設海西灣、即墨和膠南3個船舶工業基地,同時近期將加快在建項目建設,盡快完工投產,形成船舶工業主體框架。 11個船舶工業項目中,海西灣造修船基地15萬噸和30萬噸修船塢、曲軸、中海油海洋工程基地等5個項目的一期工程已竣工投產;首艘10萬噸級FPS0完成工程量的80%,首根曲軸將于今年5月交貨,已生產FPS0上部模塊1613噸;船用與港口機械、海洋工程與特種船舶、低速柴油機等5個項目啟動;海西灣造修船基地的30萬噸和50萬噸造船塢、防腐防污工程二期項目已經開工建設,預計2008年竣工投產;中海油海洋工程基地二期項目將于今年年底竣工,三期項目預計2008年完工……青島船舶工業產業集群框架越來越明顯。 配套產業之門開啟 “配套產業開始逐步興起,去年列入青島市統計范圍的規模以上船舶配套企業20戶,完成工業總產值41.1億元,利潤總額2.5億元。”青島市經貿委經濟運行調控處處長朱祥慶表示。 在配套產品中,船用鍋爐、船用風機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50%以上,去年生產船用鍋爐967臺、中速柴油機30臺、風機5756臺,另外,船用錨鏈、閥門、電纜、涂料、電氣控制系統、管材管件等產品生產能力也得到提升。 除此之外,游艇制造也開始起步。青島現有規模以上游艇生產企業5戶,其中4戶為近年來新建企業,主要生產豪華游艇、個人休閑艇、RIB快艇、作業艇、雙體帆船及游艇噴氣式發動機等近20種產品,去年5戶企業生產各類游艇500余艘,完成工業總產值7495萬元,利潤總額達1142萬元。 近年來,大型船塢、船臺等“硬件”的增加,使得青島市造修船能力明顯提升,現有15萬噸和30萬噸修船塢及10萬噸級浮船塢各1座,萬噸級以上船塢、船臺、滑道各2座、5000噸級以下船臺及修造船碼頭、滑道27座。 朱祥慶說:“去年完工船舶24艘共計6.82萬載重噸,修船198艘,從2003年僅能修理10萬噸、建造萬噸級以下船舶,到現在可修理30萬噸以下的各類船舶,建造10萬噸級以下的散貨船、多用途集裝箱船、工程類船舶、軍用艦船及海洋工程等,青島船舶產業3年時間內獲得了迅速發展。” 龍頭企業發力 自然地理優勢、規模企業總量、大型船塢數量、科研技術力量、產業鏈現狀等先決條件,構成了產業集群的基礎。然而,大型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卻直接關系著產業集群的發展進度。由此,青島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承載的重任日漸明晰。 從今年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來看,北船重工各項經濟指標再次刷新,完成工業總產值37482萬元,達到計劃的108.79%,同期增長78.32%;新承接合同26億元,同比增長4.3倍;首季修船生產累計完工21艘,其中1號修船塢同時進了兩艘近300米長的大型集裝箱船,創造了修船新記錄。 北船重工宣傳部林修平說:“新廠建設進度加快,2號、3號碼頭及西南圍堰工程正在加緊回填,7號、8號碼頭主體工程一期經過15個月的緊張施工,于3月28日通過了由青島市質量監督站和監理、施工等單位參加的聯合驗收,兩座碼頭分部工程質量均評定為優良,外觀質量得分率均達到93%以上。30萬噸、50萬噸造船塢挖泥工程正在順利推進,區域圍檔和臨建辦公房已基本建成。” 目前,首艘10萬噸級西江FPS0已完成工程量的80%,亞洲最大的3萬噸導管架下水駁船已于4月10日開工建造,計劃2008年2月28日完工交船。 據介紹,3萬噸導管架下水駁船是北船重工與中船重工作為聯合賣方繼南海西江10萬噸FPSO項目后為中國海洋石油工程公司服務的又一海洋工程項目,該船為無人居住、無動力推進系統的專用甲板駁,主要為中海油在中國南海海域進行大型導管架安裝服務,并可裝載模塊等其他大型物件。該船長235米,型寬52.5米,型深14.25米,最大載重量6萬噸,投產后,可大幅度提高我國導管架運輸、下水能力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作為龍頭企業的北船重工,承載著將海西灣造修船基地打造成世界一流的造修船基地的使命,同時,也擔負起國內最重要的船舶配套基地和民船及船用裝備研發基地的任務。 朱祥慶指出:“海西灣造修船基地的建設,是青島市打造船舶產業集群的突破口,而北船重工則扮演著發動機的角色。根據規劃,青島船舶工業將圍繞造修船、海洋工程裝備、船舶配套和游艇制造四個板塊建設。” 5年內沖擊120億 預計到2011年,青島船舶工業在建項目基本完工投產,年造船能力達到260萬載重噸,海洋工程裝備制造能力15萬標噸,游艇生產能力達到1萬艘,船舶配套產值達到7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將完成工業總產值120億元。 根據5年目標,船舶工業將結合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引進船用泵、大型鑄造鍛造、民用船舶雷達、船用中厚板生產加工裝置、船用閥門液壓驅動控制系統和船用空調冷藏裝置等關鍵配套項目,通過增添船舶工業產品種類、游艇制造等項目,提升本地配套能力,保持新經濟增長點。 “構建船舶工業技術平臺和人才培育平臺,推進金屬創新和品牌建設。”朱祥慶告訴記者,后期將重點引進國內外船舶設計公司,搭建人才培育平臺,鼓勵企業以委培方式與高校聯合培養船舶工業中高級管理和技工人才。 此外,船舶工業品牌建設實現“破零”,青島市經貿委計劃培育一批船舶產品、配套產品爭創國家、省和青島名牌,2011年培育青島名牌等2-3個,省市認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2家以上,實現青島船舶產業集群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