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季度,我國進出口貿易繼續快速增長,貿易順差不斷擴大,但貿易不平衡、3月份出口增速大幅下跌等問題值得關注。 2007年一季度,全國進出口總值為4577.4億美元,同比增長23.3%,比上年同期回落2.4個百分點。其中,出口總值為2520.9億美元,增長27.8%,加快1.2個百分點;進口總值為2056.5億美元,同比增長18.2%,回落6.6個百分點。一季度實現貿易順差464.4億美元,同比增長99.2%,相當于2006年全年順差的26.2%。但3月份出口增速大幅下跌,貿易順差規模擴大勢頭有所收斂。 一季度,我國進出口貿易的主要特點有: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速繼續提升,加工貿易進出口增勢放緩;非國有內資企業進出口增長穩步提高,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增速有所回落;歐盟取代美國成為我最大出口市場,中印雙邊貿易增長明顯加快;機電產品出口增勢不減,初級產品進口平穩增長。 雖然3月份進出口增速出現明顯回落、順差下降,但一季度進出口總體上仍然保持快速增長,貿易順差繼續擴大。分析其原因發現,我國產品出口具備良好的外部環境與條件,以及我國產品出口能力大幅提升這兩項長期因素的影響,使我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貿易大國地位不斷提升、出口持續較快增長、貿易順差難以逆轉的大格局不會改變。 同時,短期因素也對貿易順差繼續擴大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其一,出于對國家出口調控從緊的擔心,部分企業提前出口或突擊出口。2004年以來,國家先后幾次調整出口退稅政策,總趨勢是下調或取消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加大對“兩高一資”產品出口的限制力度,增補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等。而2006年11月1日開始實行的征收5%的出口關稅并沒有抑制住焦炭出口的強勁勢頭。為保護煉焦煤資源,焦炭的出口關稅有可能再度上調。一系列措施的相繼出臺和實施,增強了企業對出口政策繼續調整的預期。部分企業根據政策調整日期加快了出口交貨速度,提前出口或突擊出口,以規避即將出現的成本上揚風險。 其二,出于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許多企業加快出口步伐。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總體上趨于上升。隨著貿易順差繼續大幅增加,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有增無減,許多企業為了避免或減少匯兌損失,降低風險,紛紛加緊出口步伐,而對進口采購則持觀望態度。 其三,出口商品價格的持續上升,推動了出口金額的快速增長。今年以來,我國出口商品價格明顯上揚。據海關統計,今年1、2月份出口貿易價格總指數分別為105.4和104.6,分別比上年同期高4.8和3.6個百點,比上年全年高1.2和0.4個百分點,是近兩年出口商品價格上升最快的兩個月。一些商品的出口價格漲幅明顯高于出口稅率,導致出口額的快速增長。例如2月份生鐵和鋼坯的價格同比漲幅分別為30%和22%,遠高于加征的10%出口暫定稅率。 其四,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出現回落影響了進口的增長。隨著我國抑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的宏觀調控發生作用,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出現明顯回落。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526億元,同比增長23.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個百分點。由于我國90%的進口都是由國內投資需求帶來的,固定資產投資需求增速的回落直接影響我國進口的快速增長。 其五,國貨“復進口”居高不下。今年1-3月,我國國貨“復進口”182.0億美元,占進口總額的8.9%。1-3月國貨“復進口”額同比增長21.9%,增速雖比去年同期大幅回落,但仍高出同期我國進口額平均增速3.7個百分點。國貨“復進口”的快速增長對進出口快速增長有一定的影響。 另外,少數發達國家或地區對我國實行高精技術及其產品出口封鎖,導致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所急需的技術及其設備進口不足,這也是造成大額貿易順差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當前形勢下,我國對外貿易中出現的一些變化值得關注。 ——與主要貿易伙伴貿易不平衡狀況繼續加重。 國際上判斷貿易是否平衡,通常用貿易差額(順差或逆差)與當年進出口總值相比,在10%以內的為基本正常,這個10%也稱為貿易失衡的“警戒線”。 從總體上看,我國貿易不平衡狀況雖沒有改善,但順差尚在基本正常范圍之內。一季度,我國貿易順差超過464.4億美元,同比增長近一倍,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10.1%,剛剛觸及“警戒線”,比上年同期擴大3.8個百分點,與上年全年持平,處于基本正常范圍之內。 與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不平衡狀況繼續加重。一季度,我國與十大主要貿易伙伴貿易順差588.1億美元,同比增長54.6%,占雙邊貿易總值的16.0%,分別比上年同期和上年全年擴大3.3和0.1個百分點,與主要貿易伙伴貿易不平衡狀況繼續加重。 與主要順差來源國(地)貿易不平衡狀況進一步加劇。一季度,我國與美國、歐盟、香港和印度4個主要順差來源地的順差總和為996.9億美元,占雙邊貿易額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9.8%上升到52.0%。其中,來自美國的順差同比增長21.3%,占雙邊貿易額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51.4%上升到52%;來自歐盟的順差增長52.5%,占雙邊貿易額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1.8%上升到36.7%;來自香港的順差增長28.3%,占雙邊貿易額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85.1%上升到87.5%;來自印度的順差增長292.9%,占雙邊貿易額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5.3%上升到13.4%。 與主要逆差國(地)貿易不平衡狀況略有好轉。一季度,我國與臺灣、韓國、東盟、日本、澳大利亞和俄羅斯6個主要逆差來源地的逆差總和為408.8億美元,占雙邊貿易額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5.2%下降到23.3%。其中,來自臺灣的逆差增長5.2%,占雙邊貿易額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64%下降到61.7%;來自韓國的逆差增長5.1%,占雙邊貿易額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6%下降到31.4%;來自東盟的逆差同比下降1.3%,占雙邊貿易額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4.6%下降到11.6%;來自日本的貿易逆差增長58.7%,占雙邊貿易額的比重則由上年同期的8.8%上升到12.1%。 ——3月份出口增幅明顯回落,順差大幅下降。 今年3月份當月,出口總值834.3億美元,同比增長6.9%,比上年同期回落21.3個百分點,比2月份回落近50個百分點,這也是自2002年3月以來單月出口增幅首次降到兩位數以下;貿易順差68.7億美元,同比下降38.4%,不僅比1、2月份每月近200億美元的順差銳減,而且是自2006年3月份以來首次回落到百億美元以下,貿易順差規模擴大勢頭明顯收斂。 對于3月份出口增長回落和貿易順差銳減的原因,目前各方面莫衷一是。我們初步分析認為:首先是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的下調對貿易順差收窄起到一定的作用,許多出口企業為了避免出口退稅下調等政策調整,在2月份之前搶先完成了大量訂單,造成3月份出口的大幅下滑;其次,3月份順差銳減是與前兩個月激增相對而言的,而前兩個月的激增與今年春節長假靠后有關。另外,與貿易摩擦、國際經濟走勢和人民幣升值等因素也有一定的關系。 對于3月份出現的趨勢會不會持久,或者說是暫時現象還是拐點,現在還很難下結論,還需要進一步觀察。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順差累加的格局仍然不會改變。 ——加工貿易進口增速持續下滑。 加工貿易的主要特征是進口生產資料,加工為成品后再用于出口。加工貿易進口的商品主要是加工貿易出口所需的原輔材料和配件,加工貿易進口增長放緩對加工貿易出口后勁有直接影響。2006年8月份以來,我國加工貿易進口增速持續下滑,2006年8至12月加工貿易增幅分別為19.0%、17.6%、13.8%、11.3%和11.0%;今年1月份雖有所回升(18.8%),但2、3月份又分別跌到7.8%和6.7%,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26.8和12.9個百分點。 ——貿易條件有惡化趨勢。 貿易條件指數反映了一定時期進出口貿易條件的變化。如果該指數在100%以下,表明與基期相比,報告期必須出口更多的商品以換取同樣數量的進口商品,這樣有陷入“貧困化”增長的風險。去年下半年以來,在我國對外貿易高速增長的同時,貿易條件呈現出惡化的趨勢。自2006年7月以來的8個月中,有6個月貿易條件總指數在100%以下,出口價格的漲幅低于進口價格的漲幅,貿易條件趨于惡化。 ——資源性產品出口價格普遍下降,高能耗產品出口未能得到有效遏制。 今年以來,資源性產品出口有增有減,但出口價格普遍下降。一季度,煤、原油、液化石油氣及其他烴類氣、天然石墨出口價格分別下降3.4%、10.2%、37.9%和11.4%;煤、原油出口數量同比分別下降31.9%和70.3%,液化石油氣及其他烴類氣、天然石墨出口數量分別增長176.7%和43.2%。 高能耗、高污染產品出口繼續大幅增長,出口快速增長勢頭沒有得到有效遏制。一季度,鋼材、生鐵及鏡鐵、未鍛造的鋅及鋅合金等出口數量增長都在1倍以上,鋼坯及粗鍛件、硅鐵、平板玻璃、紙及紙板、氧化鋁等出口數量增長都在40%以上,塑料制品、未鍛造的鋁及鋁材、焦炭及半焦炭等出口數量也有一定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