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簽的歷史
牙簽其實是一種重要的口腔衛生用具,它已經有超過2000年的歷史了。由于它的體積細小,制作的材料通常是木材或竹子,而且也很容易被化為灰燼,因此它的地位低微,歷史上也確實很少留下關于牙簽發明的證據。幸而,中國的考古學家發掘出以黃金打制而成的牙簽,制作的年代大概在漢末時期。這種黃金牙簽雖然屬于少數的皇族,而非平常百姓所有的,但依然可證明公元3世紀中國已有牙簽了。
一直以來,人們有一種錯覺,就是將筷子與牙簽同樣視為是中國人的發明品。因為一般人以為,中國人一向講究飲食,在飲食文化發達的中國,既然有人發明了筷子這種實用品,那么與它相關的用品牙簽,也理所當然地同時被發明出來。但是事實卻并非如此。
其實這種即用即棄的東西是源自印度的,有人認為它可能與佛祖釋迦牟尼給弟子們傳授衛生有關。牙簽與牙刷在早期都被稱為“楊枝”,起源于印度。
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向弟子們講道時,發現圍在他四周的弟子們,在開口說話時都有口臭的毛病,于是釋迦牟尼給他們另外教授了衛生課。他說:“汝等用樹枝刷牙,可除口臭,增加味覺,可得五利也。”釋迦牟尼當時在菩提樹下弘揚佛法,順便教導弟子們消除口臭的方法。至今,印度的勞苦大眾,在早上仍會以樹枝或木片刷牙和剔牙,大概與此傳說有關。由此推算,早在二千年前,印度人已經懂得用樹枝或木片,當作牙刷來清潔口腔。后來,印度人這種用樹枝來消除口臭的秘訣,隨著到訪的佛教僧人傳入了中國。于是,他們就地取材多用楊柳作齒刷工具,因此從印度文翻譯成漢語就寫成了“楊枝”。現代漢語已經不再用“楊枝”一詞,而只有日本仍是源用這個古詞。
牙簽剔牙的正確方法
日常飲食之后,很多人有飯后剔牙的嗜好。其實,整齊排列的健康牙齒一般不容易嵌塞食物,而經常剔牙會損傷牙齒和牙床,造成牙齦萎縮、牙根暴露、牙縫變寬。牙縫越寬,食物殘渣越易嵌進去,形成了惡性循環。即俗話說的“牙齒越剔越稀”。那么用牙簽剔牙到底好不好?我們認為,只要使用正確,剔牙有益無害。
剔牙要選用優質木質或象牙牙簽,注意有足夠的硬度和韌性、表面光滑、中間向兩端逐漸變細。
剔牙手法是:將牙簽沿著牙面慢慢地置入齦溝(牙間隙)底部,再向舌側輕輕推出食物殘渣,動作一定要輕柔,以免損傷牙周組織。提倡飲食后約15~20分鐘漱口。漱口時,一定要閉上嘴,用一定的力量鼓動頰部,使漱口液從牙縫中內外來回流動,將食物殘渣及污物沖洗出來。牙縫里嵌塞的食物殘渣實在漱不出來,可以用牙刷刷,或用手帕、毛巾按在食物所塞的部位輕輕一擦就可以出來,這樣既促進牙的新陳代謝,又有強齒固齒之功效。
牙簽的選擇
人吃飯或食物時特別容易塞牙。這時,牙簽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牙簽除剔除塞入牙間的食物,還有清除牙菌斑、軟垢的作用,特別是鄰面的牙菌斑。正確地使用牙簽,可作為每天刷牙的補充,有利于牙齒保健。
剔牙要選擇合適的牙簽,使用正確的方法。有人塞牙后急于剔除、隨便操起什么就剔,如小刀、火柴棍、大頭釘、發夾等,這不僅對牙齒和牙周組織有害,還會加大牙齒間的縫隙,造成更加嚴重的塞牙。
牙簽以硬質、光滑無毛刺、橫斷面扁圓形或三角形為佳,尖端略細。
牙簽以45度角進入牙齒與牙齦之間,尖端指向咬合的方向,順著每個牙縫的兩個牙面慢慢滑動,用力不可過快、過猛,牙簽的側面緊貼牙面刮動數次,最后要漱口,每天一次或每餐后進行。
牙簽是一些中老年人的必備品,但如果使用不當就會造成牙齦炎、牙齦萎縮、牙間隙增大而導致牙周疾病。牙簽最好在牙間有空隙存在的情況下使用,如果牙齦乳頭正常,牙簽只限于用在牙齦溝內,切不可將牙簽用力壓入牙間乳頭區,因為這樣會使本來沒有間隙的牙齒間形成縫隙,食物更容易嵌塞,再用牙簽去剔,久而久之,成為惡性循環,使牙間隙增大,牙齦乳頭萎縮,既造成牙周病又影響美觀和功能。
注意事項:
剔牙要選擇合適的牙簽,使用正確的方法。有人塞牙后急于剔除、隨便操起什么就剔,如小刀、火柴棍、大頭釘、發夾等,這不僅對牙齒和牙周組織有害,還會加大牙齒間的縫隙,造成更加嚴重的塞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