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多吃得過咸。據統計,全國人均吃鹽量為每天10克以上,其中以東北人最高,達18克。而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應把食鹽控制在每日5克以下。吃得過咸會明顯增加高血壓、胃癌等病的發病率。
2.吃味精過多。味精增加了人體對鈉的攝入量,而鈉元素對人體有害。因此,吃湯菜等宜用雞精、蘑菇精等代替味精。
3.吃飯方式多為集體進餐。中國人吃飯喜歡相互夾菜,這增加了疾病的傳染概率。
4.喜歡吃動物內臟。動物內臟中含有較多的膽固醇,而膽固醇是誘發與加重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
5.烹調多采用煎、炒、烹、炸等方法。中國人喜歡吃炒菜和油炸食品,這增加了患癌癥的機會。
6.喜歡吃含脂肪較高的紅肉(豬、牛、羊肉),吃白肉(魚和雞等)的比例較小。
7.很多地區的人喜歡吃咸魚、咸肉、咸菜等腌制食品。這不僅增加了鹽的攝入量,且由于腌制食品中含有較多的亞硝酸鹽,增加了患癌癥的機會。
8.喜歡吃各種鹵肉。在制作鹵肉時通常會加入肉桂、八角(大料)、茴香、丁香、花椒等香料,它們不但性溫燥、容易讓人上火,而且還含有一定量的黃樟素,有一定的誘變性和毒性,容易致癌。
9.大擺宴席請客存在諸多不良飲食習慣。人們習慣于在宴席上飲大量白酒,或暴飲暴食,或煙酒同時來,有些地區還有布菜的不良習俗。這些習慣不但造成浪費,而且對身體健康極為不利,容易誘發多種疾病。
10.上來就喝碳酸飲料。可樂、雪碧等碳酸飲料就是碳酸水加上糖和色素,營養為零。上來就喝碳酸飲料,不僅會讓人打嗝、脹肚,而且也會食欲大減。如果真的想喝甜飲料,鮮榨果蔬汁更好。
11.空腹吃魚和海鮮。魚和海鮮含蛋白質豐富,可如果空腹吃,這些蛋白質會被轉化成熱量白白浪費。不但不能補身體,反而會加重身體的負擔。另外,空腹大吃海鮮和魚,還會增加人體對嘌呤的吸收,可能導致痛風。
12.猛吃奶油蛋糕。奶油蛋糕看起來漂亮,其實就是穿上了色素和植物奶油的花衣。論成本一塊不到一元錢,論營養,它不但高油高糖,植物奶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帶給人體的傷害比豬油更厲害。如果想吃蛋糕又不怕胖,奶酪蛋糕的營養較高,價格更貴,可以吃一小塊解饞。
13.茶葉煮雞蛋。茶葉中除生物堿外,還有酸性物質,這些化合物與雞蛋中的鐵元素結合,對胃有刺激作用,且不利于消化吸收。
14.炒雞蛋放味精。雞蛋本身含有許多與味精成分相同的谷氨酸,所以炒雞蛋時放味精,不僅增加不了鮮味,反而會破壞和掩蓋雞蛋的天然鮮味。
15.紅白蘿卜混吃。紅蘿卜中含有一種叫抗壞血酸的分解酵素,它會破壞白蘿卜中的維生素c。一旦紅白蘿卜配合,白蘿卜中的維生素c就會喪失殆盡。不僅如此,在與含維生素c的蔬菜配合烹調時,紅蘿卜都充當了破壞者的角色。還有胡瓜、南瓜等也含有類似紅蘿卜的分解酵素。
16.蘿卜水果同吃。蘿卜等十字花科蔬菜進入人體后,經代謝很快就會產生一種抗甲狀腺的物質–硫氰酸。該物質產生的多少與攝入量成正比。此時,如果攝入含大量植物色素的水果如橘子、梨、蘋果、葡萄等,這些水果中的類黃酮物質在腸道被細菌分解,轉化成羥苯甲酸及阿魏酸,它們可加強硫氰酸抑制甲狀腺的作用,從而誘發或導致甲狀腺腫大。
17.海味與水果同食。海味中的魚、蝦、藻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物質,如果與含有鞣酸的水果同食,不僅會降低蛋白質的營養價值,且易使海味中的鈣質與鞣酸結合成一種新的不易消化的物質,這種物質會刺激胃而引起不適,使人出現肚子痛、嘔吐、惡心等癥狀。
18.牛奶與橘子同食。剛喝完牛奶就吃橘子,牛奶中的蛋白質就會先與橘子中的果酸和維生素c相遇而凝固成塊,影響消化吸收,而且還會使人發生腹脹、腹痛、腹瀉等癥狀。
19.酒與胡蘿卜同食。胡蘿卜中豐富的β胡蘿卜素與酒精一同進入人體,就會在肝臟中產生毒素,從而引起肝病。特別是在飲用胡蘿卜汁后不要馬上去飲酒。
20.白酒與汽水同飲。白酒、汽水同飲后會很快使酒精在全身揮發,并生產大量的二氧化碳,對胃、腸、肝、腎等器官有嚴重危害,對心腦血管也有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