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8000 mm 剛性引錠桿是連鑄機上的重要部件,由引錠頭、前段、中段和尾段組成,各段均為R8000mm的弧形件。在上述4 段中,引錠頭和前段較短,零件展開長度不足1 m; 而中段和尾段較長,零件展開長度分別為5500 mm 和6650mm。下面就以長度最長的引錠桿尾段為例,介紹R8000 mm 引錠桿毛坯在1000 kg 空氣錘上進行自由鍛造的工藝方法。
1. 工藝過程的制訂
R8000 mm 引錠桿尾段毛坯的鍛件圖如圖1 所示。

筆者所用設(shè)備為C41 —1000 空氣錘、2t 有軌操作機、2. 54 m2 雙室式加熱爐和10t 天車配合操作。鍛造工藝簡單歸納為:下料→加熱→鍛直坯→加熱→錘上彎曲→校正。下面就各工序的操作要點做逐一介紹。
2. 各工序操作要點
( 1) 下料 鑒于鍛件的尺寸較大,重約2000kg ,1000kg 空氣錘的鍛造能力略顯不足。在綜合考慮加熱爐的加熱長度后,筆者沒有選擇鋼錠下料,而是選擇了300 mm 圓鋼。雖然材料成本略有上升,但是可以大大提高鍛造效率。下料重量也比毛坯實際重量要大一些,這不僅是因為燒損的原因,還必須考慮到彎曲時毛坯兩端不可能彎曲到位,要留有工藝頭; 另外,為了彎曲時天車起吊安全,毛坯兩端還要設(shè)置起吊孔。
( 2) 鍛直坯前加熱 加熱溫度不僅要滿足材料始鍛溫度的要求,還要考慮加熱爐的加熱長度,確保直坯能夠鍛成。筆者所用的加熱爐較小,最大加熱長度為2. 7m。為了能順利地鍛出直坯,就必須保證鍛完一頭后,掉頭加熱完另一頭鍛造一次成形,也就是兩火成形。第二火尤其重要,加熱溫度取決于始鍛溫度的上限值,這樣鍛造完畢后可以利用余熱立即彎曲,避免下次加熱長度不夠。
( 3) 鍛直坯 首先要求錘的上下砧面平整,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現(xiàn)菱形截面的變形缺陷; 其次,在調(diào)頭鍛造時,后鍛部分與先前鍛造的部分之間一定要找直、找正,以便最大限度地減少后續(xù)校正的工作量。在直坯鍛造完畢后,要充分利用余熱進行彎曲,以減少加熱次數(shù),提高生產(chǎn)效率。
( 4) 彎曲 R8000 mm 引錠桿毛坯的彎曲過程如圖2所示。支架1 ( 含固定支撐輥) 套在下砧塊7 上,待彎曲的直坯2 由操作機夾持放在上錘砧3 與支架1 之間,直坯的另一端通過天車懸吊。彎曲過程如下:將上壓輥和活動支撐輥分別放在鍛坯的上面和下面,如圖2 所示。從直坯的懸吊端開始,隨著坯料的送進,操作機前移,錘頭開始鍛打,在三點受力的情況下形成圓弧。隨著圓弧尺寸的增大,天車吊鉤上移,以保持坯料與支撐輥的正確接觸。彎到坯料中間后,掉頭加熱彎曲另一端時要盡量使待彎段與已彎段結(jié)合處對正,減少扭曲的產(chǎn)生。在整個彎曲過程中,操作機只起扶持坯料,使其不致翻倒的作用,不要夾持太緊,以減少錘擊力對設(shè)備的沖擊。圓弧的大小可以通過調(diào)整活動輥與固定輥的間距來控制,圓弧的尺寸通過樣板來測量。

( 5) 校正 鍛完的毛坯,通常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變形缺陷,校正工序必不可少。校正通常都在錘上進行,所用工具有斜梢板( 斜墊鐵) 、壓杠和支架( 見圖2) 。為了提高坯料的塑性,減小變形抗力,校正前可進行局部加熱。加熱溫度不需過高,以950 ~1000 ℃為宜。
3. 變形缺陷的產(chǎn)生與防止
引錠桿在鍛造過程中產(chǎn)生的變形缺陷主要有菱形截面、側(cè)彎和扭曲,如圖3 、圖4 和圖5 所示。

( 1) 菱形截面 菱形截面即鍛件截面呈菱形。這主要是因為在鍛直坯的過程中,空氣錘上下砧面不平或操作時坯料未放平所致。如果在彎曲之前直坯沒有仔細調(diào)整,就會在鍛件上形成菱形截面。菱形截面的調(diào)整見圖6 ,將毛坯斜放在上下砧之間,通過放在毛坯之上的斜墊鐵進行錘擊。
( 2) 側(cè)彎 側(cè)彎是指毛坯的側(cè)面( 非弧面) 發(fā)生彎曲。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 鍛直坯時,出現(xiàn)彎曲未及時調(diào)整或彎曲時坯料未放正。側(cè)彎的調(diào)整方法見圖7 ,坯料放在支架1 和活動輥5 上,上砧通過壓杠3 直接對變形點錘擊。

( 3) 扭曲 所謂扭曲,即毛坯的局部相對于兩端發(fā)生扭轉(zhuǎn)變形。扭曲發(fā)生的原因是在掉頭彎曲的時候,毛坯沒有放平,兩端不對正。扭曲的調(diào)整方法見圖8 ,毛坯放在下砧塊1 上,變形點不超出下砧塊1 ,斜墊鐵放在離變形點較近的位置錘擊( 不能直接錘擊變形點) 。

一般說來,以上三種缺陷都是合并出現(xiàn)的。在實際調(diào)整過程中,菱形截面要在直坯鍛完之后調(diào)整,盡量不要帶入到彎曲工序。調(diào)整彎曲和扭曲要遵循先扭曲后彎曲的原則,邊調(diào)整邊測量,力求尺寸準(zhǔn)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