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國內外市場的激烈競爭,近年來在鍛造行業出現了一種竟上鍛壓設備擴充能力的“熱潮”,其中以爭先上馬萬噸壓力機的所謂“萬噸熱”更加引起業內的關注與議論,許多專家紛紛從技術經濟、歷史經驗、市場潛力、全面結構、長遠發展等不同層面進行了深入的論述與研討,總的認為,對目前的情況應該認真思考、冷靜分析、科學論證、正確決策[1][3]。同時,敏銳地指出,當前,我國大鍛件制造主要問題是生產水平低,這里邊既有關鍵設備能力差,機械化水平低,配套設備不齊全,還有管理落后,技術研發力弱,以至不能生產高端大鍛件,需要從裝備、技術、生產、管理上全面綜合治理,絕不是只上大型壓力機能解決問題的。為了強盛我國的鍛造業,當前堅持自主創新,注重人才建設[4],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著力提高攻關能力和鍛件質量水平顯得尤為重要。
1、堅持自主創新,扎實提升攻關能力
目前,我國低端鍛件產品“產能過剩”出現“壓價競爭”,而高端產品供不應求,市場被外國霸占,“受制于人”的局面亟待改變。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除了生產裝備、技術質量、管理營銷、人才建設、發展模式等有待改進外,強化自主創新意識,扎實提升攻克了關鍵的能力尤其應該引起重視。
在大鍛件生產技術發展過程中,建國初期計劃經濟年代,百廢待興,生產生活十分困難,實行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制造了一批大鍛件和大型機器,滿足了當時國民經濟發展建設的急需,抵御了外國勢力的欺汝和封鎖,走上了發展壯大之路。改革開放之后,雖然引進了國外產品和技術、促進了大型鍛造業的進步,提高了生產大鍛件的水平,但同時也體悟了引進條件的苛刻和引進技術的不易。意識到最關鍵的最先進的技術和產品是買不來的。從大型鍛造的歷史進程中啟迪了對自主創新的理解。
在電站大鍛件質量攻關過程中,以火電護環鍛件為例,以往我們不會制造,一直是“卡脖子”產品,飽受國外商務盤剝與制約,1972年曾經召開全國性會議,組織有關高等學校,研究院所,生產工廠開展攻關提高質量的研究。1978年依靠自主創新,攻克了液壓脹形強化關鍵技術,制造了優質的產品,在技術上、生產上、理論研究上實現了全面創新。1981年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公布了研究論文,公認為是先進的科學技術。而后持續不斷攻克一系列生產難題,順利在全國推廣應用,形成為先進的社會生產力,創新研究取得了多項專利發明。近來,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護環材料又一次發生演變,熱成形再次成為阻礙生產的關鍵,國內外又一次引起關注,由于沒有現成技術可以借鑒,又是依靠自主創新,采用新技術,新機制取得了攻關的成功。制造的大型護環產品質量好,生產效率高,經濟效益顯著,對改變電站大鍛件“受制于人”的狀況有積極的作用。從護環產品的攻關過程中加深了對自主創新提升攻關能力的認識。
面對“十一五”大型鑄鍛件發展總目標[5],要建成生產大鍛件的強國,主要大鍛件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要生產600噸鋼錠,300噸鍛件,要攻克600MW以上的超臨界機組大鍛件產品及百萬千瓦級核電鍛件。應用12%Cr鋼,改良型Cr-Mo-V鋼Cr8鋼等制造大鍛件。研究生產大型組合曲軸,重型容器,特大環件、餅塊鍛件的技術。開發促進行業進步的共性技術等等。要實現上述目標單靠加大投入增加設備是不夠的,還必須強化自主創新意識,扎實提升攻關能力,協調各種因素在市場競爭中堅持科學發展,才能促進我國大鍛件制造的進步與發展。
2、 堅持科技創新,認真提高鍛件質量和效益
2.1大鍛件的質量控制[10]
大型鍛件的質量與效益是大型鍛件制造的生命。鍛件質量與鍛造過程密切相關。鍛造過程控制與鍛件質量控制的要點,對于鍛造過程而言,主要是控制熱力學因素。對于鍛件而言,其產品優劣主要體現在形狀尺寸是否正確;組織結構是否致密;流線分布是否合理;晶粒結構是否細勻等[1]。一般來說只要合理控制了鍛造溫度的變化,選擇了最佳的應力狀態和應變速率值,又合理地控制了塑性流動與變形的大小和分布,則鍛造質量控制就是成功的。其實這也是控制鍛造與控制冷卻的要點[6][7][9]。
評價大鍛件使用性能應當考慮鍛件組織致密性,一般加熱溫度合理,應力狀態良好,充分鍛透,則致密性良好。其次是均勻性,一般情況下應變分布均勻,則均勻性良好。比如反復變形、渦亂變形、減少局部變形,鍛件組織結構均勻性較好,第三是纖維和晶粒分布合理,這主要指流線分布盡量與鍛件外輪廓適應,最好流線方向與工作應力的正應力相平行與剪應力垂直,這樣承載能力最好。晶粒分布應符合等強度原則,即應力最大處晶粒細密。這樣鍛件強度好、壽命長。研究證明:通過調控變形溫度場,采用特殊的翻料方法,采用不同砧面的工具可以使流線分布得到改善。第四是少無內部缺陷,比如空隙、類孔隙缺陷少、偏析少等。
2.2 復合成形與省力成形
復合成形是將兩種工藝復合,發揮各自優勢達到提高質量與效益的目標。比如鑄-鍛復合[8],脹-縮復合等。鑄造易于成形復雜的形狀,鍛壓可以打碎粗晶結構,壓實空隙缺陷,兩者結合有利于提高制件質量、縮短工藝流程提高效益,隨著電渣熔鑄、精確鑄造、快鍛成形的發展,鑄、鍛結合工藝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對于空心制件,用脹形或縮徑都可成形,但應力狀態不同、變形力不同、塑性流動不同,成形時對裂紋敏感性也不一樣,兩者結合制造環筒形鍛件,不僅變形力小,變形均勻而且能防止開裂破壞,用這種方法鍛造成形大型高合金鋼環件,取得了良好的技術經濟效益[7]。
省力成形[11]是經常遇到的實際問題,比如“小設備干大活”,以平衡關鍵大設備的負荷。省力要從影響成形力的因素入手研究,即對坯料變形抗力,力的投影面積和外部條件包括摩擦潤滑等因素進行分析。通過綜合調整可以實現省力成形的目的。
必須指出,復合成形有利于短流程工藝的開發。省力成形可以擴大設備的鍛壓范圍,但應確保鍛件質量不受影響。現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6]。
2.3 改變鍛壓工具形狀,改變坯料形狀,調控溫度分布,提高鍛壓效果。
例如,采用錐面砧鐓粗,可以消除砧下困難變形區,均勻坯料內部變形分布。采用異形鋼錠和坯料,可以簡化異形鍛件的成形過程,并減少無效變形。另外采用降溫鍛造實現中心壓實等方法都能提高鍛壓效果。采用此類方法無需增加特殊設備,而且能馬上得到效益。屬于先進適用技術,應該注意應用之。
2.4 大鍛件內裂修復[6]
大鍛件內部存在裂紋與類孔隙性缺陷,超聲波探傷不合格是造成廢品的重要原因,其中多數是由于坯料內部存在夾雜物,粗晶和裂紋,在巨大的集中應力和剪應力作用下,由于局部不均勻變形,導致變形損傷。因此對原材料,冶鑄,熱鍛進行綜合控制,消除內裂產生的根源和條件是提高鍛件品質的積極措施。但是對已經帶有內裂缺陷的大鍛件進行愈合修復,重新啟用防止報廢也有重要的意義。
內裂修復的原理為:任何結構與成分不均質(包括微裂紋)的材料,在熱力學許可條件下,都將趨于均勻化。其本質是在擴散力(濃度、電場、應力場等梯度)作用下,金屬原子定向,擴散遷移,使內裂紋愈合。
現在已研究應用了高溫擴散處理、加壓擴散處理、擴散與塑性變形相結合修復愈合等方法。在對大型管板、大型模塊中夾雜性裂紋修復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并在軋制鋼材、管材內裂控制上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內裂修復的機理大致分:裂紋相對面凸起融合,長裂紋分段球化,然后收縮愈合等幾個過程。
依據裂紋愈合中組織成長,性能變化與生物傷口愈合相似的現象,提出了內裂類生修復機制。引起業務內人士的關注。
2.5計算機模擬技術的應用
目前,在大型鍛造的科研工作中,單一的物理模擬實驗碰到許多困難,這是因為鍛造是一個多因素,非穩態的成形過程,相似性較差。實驗設計,測試技術都比較困難。其次,高溫、高壓、摩擦、潤滑難以控制與掌握。其三,大尺寸、長時間作業、不穩定因素太多、應力應變狀態變數多、工模具多、不便模擬實驗。
在當今科技發展情況下,“綜合研究”應受到重視。其實,“總合研究”是“東方”的研究思想,即把宏觀、微觀,熱力學因素、塑性力學因素綜合分析,然后通過計算機聯系起來。眼下,計算機模擬仿真可以給出變形過程、力能參數變化的過程信息;應力、應變、溫度分布的場量信息;并能給出優化、定量的結果;動畫顯示的形象;以及進行CAD/CAE/CAM;虛擬、診斷、預報、智能化的研究和新工藝開發等。但是,計算機模擬雖然能定量綜合地描述了許多問題,可是真正用來解決具體問題,還必須與實踐相結合,單靠軟件操作不能得出正確答案,要通過基礎實驗,不斷豐富數據庫、校正參數與計算模型。依據生產實踐,統計資料,修正計算過程,依靠實際經驗和基本原理,不斷完善計算機的模擬的準確性與可靠性,只有這樣計算機技術才能真正用于解決大型鍛造問題。
參 考 文 獻
[1]郭會光 對目前大型鍛件生成中若干熱點話題的思考 鍛造與沖壓 2006 No.11
[2]郭會光等 大型鍛造的質量控制和研究方略 大型鑄鍛件2007 No.2
[3]蔡墉 我國自由鍛液壓機和大型鍛件生產的發展歷程 大型鑄鍛件 2007 No.1
[4]張金 2007鍛造行業發展趨勢 鍛造與沖壓 2007 No.4
[5]王孜 中國重型機械大型鑄鍛件行業現狀分析及“十一五”發展趨勢 首屆中國大型鑄鍛件 制造技術發展論壇論文集 2006年8月 5-15
[6]郭會光 大型鍛造的技術創新 第九屆全國塑性工程學術年會論文集 太原 2005年7月 7-13
[7]郭會光等 復合成型技術與短流程工藝的開發研究 山西省教育廳鑒定報告 2003年3月
[8]王全聰,郭會光等 鑄鍛復合成形新技術的研究 山西科委鑒定報告 2003年9月
[9]郭會光等 鍛壓成形可控機制的研究 機械工業部教育司鑒定項目報告 1998
[10]郭會光等 電站大鍛件質量控制技術的研究 太原市科委鑒定報告 1999年
[11]郭會光等 發電機護環省力成形技術開發 山西省重點學科基金項目報告 2005年
作者簡介: 郭會光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大型鍛造理論與技術、塑性加工模擬與控制。曾獲國家級、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3項。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145篇。現任中國重型機械大型鑄鍛件協會理事、全國塑性工程學會大鍛件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