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化的到來,徹底“殺死”了合資入門級市場反撲的可能性。 隨著汽車產業的發展,中國汽車在技術上不斷突破,合資陣營也隨著自主的上攻出現式微的現象。 尤其是當新能源大潮迅猛襲來,自主品牌的勢能強勁,以市占率突破50%的份額紅線為新的開始,上演在中國汽車市場上的這一此消彼長的趨勢更甚。 這些大都能在各大銷量數據表格上輕而易舉看出來的變化,不斷反映出上述現象的持續。而隨著這一現象的不斷加劇,合資陣營在更為細分的市場上的份額也在急劇縮減。其中,像中高級車市場,合資車尚有一戰之力,不愿將“領地”讓人,死死捍衛著昔日王者們的尊嚴。 ![]() 相比之下,合資入門級市場就沒那么幸運了,災難級的表現讓它們的“版圖”不斷被蠶食。 其實,這一趨勢從燃油時代時,自主品牌普遍選擇用堆配置的方式撫平品牌力差距時就開始了,只不過,自主品牌在新能源之風盛行的當下,多了新能源賽道這一新的破局之法。與此同時,當合資信仰不在,自主品牌的強壓之下,合資入門級市場的大門似乎正在關閉。 早已開始的下坡路 為什么把入門級市場單拎出來說? 一方面是因為合資車在這一市場內的份額縮減的確嚴重;另一方面則是,很大一部分消費者買車主要集中在入門級開始的消費市場,這個區間的車型大多以A級、A+級轎車和緊湊型SUV為主,它們在價格、實用性上較為符合現階段家用車的需求。 尤其是在更下沉的市場上,早年間汽車之家曾統計過,入門級車用戶購車關注要素中,購車成本和用車成本的兩個要素位列第一和第二位,而像安全、質量、外觀等重要性相對次要,由此可知,經濟性是入門級車消費者購車時最基本的條件。 在燃油時代,裸車價在10萬左右的轎車和15萬左右的SUV基本符合入門級的要求,也是消費者的主流消費區間。它們當中,包括大眾桑塔納、別克凱越、本田飛度、福特福睿斯等轎車是消費者們的心頭好;而普遍價格更貴的入門級SUV,也在消費者的主流考慮范圍內。 ![]() 首先是轎車方面,在自主上攻之前,消費者的選擇并不豐富,合資入門轎車憑借著品牌力和產品皮實耐用成為首要選擇。而隨著銷量的爆炸增長,合資入門轎車的銷量與品牌力互相成就,形成一股強大的推力,進一步鞏固了合資信仰。 但隨著自主品牌度過艱難的起步階段,在技術和市場規模上不斷突破后,它們不斷發力入門級緊湊型車細分市場領域,市場上不同國別車型的份額交替變換,最終以自主成功突破50%市場份額完成階段性對抗,后者也以此為臺階,不斷完成跳躍。 自主品牌能成功拿下入門級轎車市場,離不開錯位競爭、降維打擊的策略。同樣是A級車,我的價格更低、配置更高、空間更大、動力更強……你怎么玩? 就拿動力來看,合資入門轎車的發動機要么是1.5L自吸,要么是1.3T的三缸機型,變速箱大多是CVT和6AT。如本田飛度上的L15B發動機,最大馬力131Ps,最大扭矩155Nm,百公里加速10.6秒,已經是同級別合資車里的佼佼者了。 ![]() 但自主車在動力方面明顯更優秀。比如吉利繽瑞,起售價格不到10萬元,搭載1.5T發動機,匹配7擋濕式雙離合發動機,最大馬力181Ps,最大扭矩290Nm。同時,作為一款A級車,有著A+級車型4米7的車長,百公里加速7.1秒。 所以,同樣為入門級,合資車在多方面的對比中相形見絀,存在感也隨之快速降低。期間,誕生過長安逸動、吉利博瑞、比亞迪秦等銷量明星車型,也是對抗合資車的明星車型。 SUV更不用說。因為在自主拓荒的時代,SUV普遍比轎車表現出色。而那些曾創造過銷量神話的SUV車型,也更能代表自主品牌在那個時代的話語權。而一眾廠家,也憑借自家SUV車型戰略的成功,在市場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比如,長城品牌憑借著H5、H6等車型打出名聲并成立了哈弗品牌,吉利博越持續獲得過較高銷量的表現,甚至連被人調侃為皮尺部的眾泰汽車,也憑借著不錯的性價比優勢,拿下了不少細分市場的份額,收割著時代賜予的紅利。 ![]() 基于自主入門級SUV的表現,當時的市場有這么一種聲音,只要你造SUV,就能賣好。 而追本溯源地看,無疑合資、進口車型較高的定價策略與中國主流消費者的購車需求形成矛盾,當矛盾無法調和,消費者便無形中偏向自主車型,合資車便開始了急速下滑的下坡路。 隨著新能源趨勢的既定,在入門級市場內,“合資衰而自主興”的現象更為明顯,甚至可以說:電動化的到來,加速了合資入門級市場大門的關閉。 電動化“殺死”可能性 整體上看,新能源帶給自主品牌換道超車的絕佳機會。 像比亞迪、長城、廣汽、上汽等都有著相當充足的各類關于新能源的技術儲備,無論是混動技術還是純電技術,相較合資陣營領先了一個身位。 其中,混動技術方面,比亞迪DM-i、吉利雷神Hi·X、長城檸檬DHT、奇瑞鯤鵬混動、長安智電iDD……可以說,如今的中國混動汽車市場,早已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 這么在DHT強混的基礎上進行優化、補足和正向研發的基礎之上的架構,在持續地升級優化后表現優秀,進一步優化了用車效率。而隨著消費市場的日益成熟,對于消費者而言,這些能看得見摸得著的優勢,成為在購車時的重要考量。 銷量就是最好的證明。就拿比亞迪而言,憑借著堅定的電動轉型戰略,其在電動化上的技術里積累豐富。DM-i技術一經推出,就以收割者的姿態開始了對市場的掠奪。 數據顯示,比亞迪今年110月銷售30.18萬輛新車;今年前10個月,比亞迪累計銷售新能源車238.15萬輛,同比增長70.36%。這意味著,如果能夠保持這一增速,比亞迪有望實現全年300萬的銷售目標。以DM-i為首的技術拖底,比亞迪正在一枝獨秀。 除了混動技術外,以比亞迪e平臺3.0、長安EPA1、吉利SEA浩瀚架構、上汽星云純電平臺為代表的純電技術平臺,不斷誕生優秀車型,也在為自主陣營甩開與合資差距貢獻力量。 ![]() 相比之下,吃慣了燃油時代紅利的合資品牌,在新能源化方面出現了遲疑,它們畏懼改變、畏懼花錢,尤其畏懼有可能不產生回報的投入,因此,面對更優秀的自主新能源車,它們的競爭力只會越來越弱。 在這一背景下,自主品牌正在快速占領入門級市場份額,甚至出現很多自主品牌車型一車難求、排隊等車、加價購車的現象。而慢了一步的合資車,無論是在品牌口碑,還是產品品質上,都已經無法對自主品牌造成真正威脅。 想象一下,一款合資入門級純電轎車的上市,要面對秦PLUS EV、小鵬P5、廣汽埃安AION S、幾何G6等對手,想要從中脫穎而出并非易事。更何況,自主新能源車型還可以趁著不斷的改款,在升級配置的同時下調價格,以提高競爭力。 ![]() 這無異于在這一市場內丟下一顆顆重磅炸彈,一次次痛擊合資對手。 入門級SUV市場同樣如此。數據顯示,由于新能源SUV領域發展滯后,合資入門級SUV在今年前三季度整體銷量出現下滑,累計零售銷量達到143.1萬輛,較去年同期下滑了2.4%。 如今,僅存在銷量表格前列的寥寥幾款合資車,是合資陣營入門級市場大門關閉前僅存的微光;未來,在這一市場上,自主不斷侵占合資份額的現象還將會持續,至于,合資入門級市場的大門何時迎來徹底關閉,相信這一天不遠了。 【注意:文章版權歸屬汽車公社,嚴禁未經授權私自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需轉載請聯系官方微信號:汽車公社】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