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間1月5日,消費電子展(CES)上,索尼集團公司(Sony Group Corp.)宣布將成立索尼移動公司(Sony Mobility Inc),探索電動汽車市場。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來自拉斯維加斯的最新消息顯示,索尼確實計劃以自己的品牌做汽車,而不僅僅是向其他汽車制造商提供技術。 過去一年,不同領域的行業巨頭紛紛進軍電動汽車市場,其中以小米為首的互聯網科技企業的加入最為矚目。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加速,繼中國之后,歐洲、美國、日韓等地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升級加碼,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倍數提升,讓更多資本為之癲狂。科技巨頭此刻入場,或為其市場價值和未來發展帶來更多資本想象的空間。 索尼宣布造車,看來不愿放過這一風口。只是如今電動汽車賽道越發擁擠,索尼汽車能否贏得市場青睞,目前來看勝算難定。 策略轉變 索尼曾在2020年的CES上發布過一款概念電動轎車Vision-S EV,這是該公司向外界展示的首款汽車,車身內外配備了33個設計自動駕駛的傳感器、多個寬屏顯示器、360 Audio音樂技術和不間斷的互聯功能,但該款車僅僅停留在示范層面,目的是為了展示索尼的圖像傳感器。 其董事長兼CEO吉田憲一郎(Kenichiro Yoshida)當時表示:“作為全球CMOS傳感器的領導者,我們感到應該在自動駕駛領域做點什么。”索尼表現出對自動駕駛的興趣,希望為汽車制造商提供核心技術,但并不一定要造車。 不過到2020年9月,吉田憲一郎似乎轉變了切入汽車市場的角度,稱他多年來一直感覺,索尼這家生產PlayStation游戲機和其他電子產品的公司應該“制造一些行動的產品”。 今年CES上,索尼不僅披露了Vision-S的最新進展和未來方向,而且還推出了新一款原型機——一款名為Vision-S 02的新概念全輪驅動七座電動SUV。該款車內外部共安裝40個傳感器以保證安全,支持5G傳輸,實現了車載系統和云之間高速、大容量和低延遲的連接。據悉,索尼Vision-S已經在奧地利參加了公開的路面測試,確保能夠在歐洲上路。 吉田憲一郎在CES上說:“我們相信,索尼作為一家具創造性的娛樂公司,在重新定義移動領域方面占據優勢。” 相比一年內重申 8次不造車的華為,索尼轉向的速度相當迅猛。不過,只在電子、游戲、泛娛樂領域占據優勢的索尼,下場造車或許得不償失。 制造業以利潤為重,但近年來汽車行業盈利能力持續走低。中金公司研究部發現,中國車企的資產凈收益率正在持續下降,這個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行業價格體系的下移、多賽道研發同步投入、銷售渠道多樣化、品牌力爭向上突破、固定資產加速減值、人才向高端轉型等多重作用力下對企業盈利能力的階段性侵蝕。中金公司認為,汽車行業的估值體系正在發生變更:硬件端和制造端的利潤將維持合理但較低水平,軟件利潤和服務收入將成為新時代的估值。 以華為為例,盡管外界對其造車充滿聯想,但華為堅持做汽車智能方案提供商,將重心押注在5G通訊模塊、激光雷達、三電系統、車載系統平臺、自動駕駛等核心技術領域,關注汽車智能系統和軟件生態,它宣稱要做智能電動車時代的Tier 1,究其原因,還是利益所向。 華為汽車BU CEO 徐直軍曾說:“中國現在年需求3000萬臺車,未來會更多。我們認為,即便只做中國市場,每年從每臺車上平均能夠獲取1萬元的收入,也足夠了。”華為造車對標的汽車零部件一級供應商博世集團,鼎盛時期盈利率高達20%以上 ,而過去五年,除了豪華車企中奔馳、寶馬、奧迪三個品牌總體維持較其他主流品牌更高的盈利能力,全球車企總體處于較低的單車利潤狀態。2020年長城、吉利、長安汽車的盈利能力分別為5.18%、6.04%、3.8%。博世2020年因加碼智能化研發,利潤率大幅下滑(4.5%),即便如此,也依舊高于部分整車盈利。 可以看到,在汽車行業鼎盛時期, Tier 1 的盈利能力遠比主機廠強。造車需要投入大量資本,且回報周期極長。除了研發,高額的設備投入/更新成本、營銷管理費用、渠道鋪設費用都在拖累汽車企業盈利,相比之下,汽車行業上游的利潤更大、資本投入也更加靈活。 汽車正在成為多產業融合的載體,以智能座艙、傳感器、熱管理、車燈和轉向系統為主要細分賽道的汽車電子產業鏈,價值日益凸顯。索尼作為當今電子行業的巨臂,在影像及傳感解決方案業務領域有很強的競爭力,它的高性能傳感器曾幫助其擺脫赤字,扭虧為盈。但造車考量企業綜合能力,和索尼一樣背靠電子行業、軟技術占優的華為,早已申明“這些技術不足以支撐自己造整車。”此刻索尼下場造車,無論是從自身較單一的技術優勢考量,還是基于行業大環境判斷,都顯得不太明智。 從手機到汽車,索尼的調性 當然,汽車行業不乏毫無技術基底的涌入者,電子科技企業入局電動車市場,相比其他領域有更大的贏面。就其目前披露不多的信息來看,索尼造車的勝算有多大,具體還得從品牌分析。 索尼創立于1946年的日本,它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成長為世界的索尼,一直秉承著“用創意和科技的力量感動世界”的宗旨。其研發的隨身聽初代機在音樂領域具體劃時代的革命意義,CD的誕生則把索尼帶進數字化時代……能成為世界視聽、電子游戲、通訊產品和信息技術等多個領域的先導者,索尼從來不是一家保守的公司。只是,進入互聯網時代后,索尼卻未能如從前那般催生出真正劃時代的產品。 2020財年,索尼最賺錢的業務來自游戲和音樂,兩者營業利潤高達12,821億日元(約792億人民幣),加上影視業務,收入占比達48.4%,其電子產品及解決方案業務、影像及傳感解決方案業務卻有所式微。索尼也有意向以科技支撐的創意娛樂公司轉型,但它在某些方面又相當固執,這一點在其手機業務上表現明顯。 索尼2001年就進軍手機行業,但其智能手機拿得出手的強項,只有以手機攝像頭為主導的影音體驗。這背后是索尼投入巨額資金推進研究開發和設備更新的圖像傳感器技術。作為全球最大的圖像傳感器供應商,目前幾乎所有的手機品牌都在使用索尼的攝像頭,索尼靠賣手機零部件就可以躺著賺錢,卻仍要堅持自己做手機。吉田憲一郎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強調,智能手機業務是索尼品牌組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索尼諸多業務中,智能手機業務最一言難盡,一度有投資人勸索尼放棄。 自2013年推出Xperia Z之后,索尼的手機造型就逐漸固化。當國產手機極盡巧思,向快充、無線閃充、大電池、屏下指紋等多方向發展時,索尼仍然貫徹著大方臉高額頭長下巴的保守設計,功能布局上也自巋然不動,連全面屏、挖孔屏等技術都嘗試遲緩,完全一副躺平的態度。 索尼落后的手機系統優化更是廣遭詬病。操作系統是手機最具競爭力的核心,從蘋果的IOS系統、華為的HarmonyOS系統,乃至已死的錘子手機所用的SmartisanOS系統,每個手機品牌都需要好的操作系統來提升用戶體驗。索尼手機卻一味地堆疊硬件,有批評稱索尼是“用心做硬件,用腳做優化”。其硬件深受專業人士青睞,但糟糕的操作系統系統勸退了大部分消費者。 市場壓力下,索尼手機的業務不斷收縮。從2013年全球銷量第七,銷量3800萬部,市場份額3.8%,到2020財年(截至2021年3月),出貨290萬部,市場占有率不足0.5%,索尼手機經歷了持續數年的虧損。盡管2020財年,索尼手機業務實現了277億日元、約合2.54億美元的運營利潤,終于扭虧為盈,但這背后靠的是犧牲銷量、大幅提高的售價。 索尼手機平均售價6000元以上,去年5月發布的旗艦機型Xperia 1 III,256GB和512GB內存版本的市場售價分別為8499元和9499元。與性價、體驗不符的高售價令索尼的手機逐漸演變成只有部分索粉買單的小眾產品,索尼則干脆放棄了打造大眾爆款,專注于以部分創作者為對象的高端手機產品。 從索尼手機業務來看,索尼并不擅長打造智能化的生態系統,而這恰恰是蘋果、小米、華為這些品牌所擅長、智能化汽車所需要的關鍵優勢。電動汽車賽道日益擁擠,索尼所擁有的硬件實力、泛娛樂體驗能為其增加幾分市場競爭力?在手機業務上對市場反應遲鈍的索尼,換一條容量更大的賽道,就能擺脫其品牌沉疴了嗎?進入極其消耗資金的造車業,對索尼而言意味著更大的風險與挑戰。 來源:蓋世汽車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