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內媒體報道稱,戴姆勒欲重啟與北汽關于增持北京奔馳股權的談判。對于此消息,雖然戴姆勒和北汽集團均沒有正面回應,但結合此前的傳聞以及中國現階段對外資股比的政策,業內認為戴姆勒增持北京奔馳股份很大程度上將成為事實,這也預示著北京奔馳有可能效仿“華晨寶馬”成為第二家外資控股的豪華車企。
二季度虧損加大,戴姆勒欲向外尋求收入來源 今年的新冠疫情使全球汽車產業遭遇重創,反應在企業的財報上則是營收和凈利潤的大幅下滑。據戴姆勒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共銷售整車54萬輛,較去年同期下降34%,營收為302億歐元,同比下滑29%,息稅前利潤為負16.82億歐元,調整后息稅前利潤為負7.08億歐元,凈虧損19.06億歐元(2019年同期凈虧損12.42億歐元)。 基于二季度虧損擴大化的現狀,戴姆勒不得不向內采取開源節流的方法來增加現金流儲備。據外媒報道,現年51歲的戴姆勒首席執行官康林松正帶領集團實施重組計劃,計劃中的裁員規模從1萬人擴大至1.5萬人,以大幅降低成本。戴姆勒此刻堪稱左右為難,一方面是不斷加大的虧損額度,另一方面是企業向電氣化、智能化方面轉型所必需增加的投入,兩者矛盾的激化將使戴姆勒在向內采取降本節流的同時,不得不向外尋求利益最大化。 “利潤奶牛”北京奔馳成戴姆勒最佳選擇 當戴姆勒面對凈利潤持續虧損而不得不采取降本節流措施之時,梅賽德斯-奔馳在中國豪華車市場的表現卻愈發喜人。數據顯示,梅賽德斯-奔馳今年上半年全球銷量下滑19%至87萬臺,但該品牌二季度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卻創下了同期新高。另據保監會上險數據顯示,奔馳上半年在中國市場的增速不僅跑贏了市場大盤,且以35萬臺的累計銷量位居豪華品牌之首,再度成為中國豪華車市場銷量冠軍。 近些年來,合資公司北京奔馳成了為北京汽車輸送利潤的“奶牛”。北京汽車發布的2019年業績報告顯示,北汽股份營業收入為1746.3億元,北京奔馳貢獻了1551.2億元,占比超過88.8%。今年上半年,基于奔馳在中國市場的穩健走勢,合資公司北京奔馳的收入貢獻率再度提升。據北京汽車發布的2020半年報顯示,北汽股份今年上半年實現收入778.54億元,同比下滑11.6%,但北京奔馳的相關收入達到了749.2億元,占整體收入的96.2%。 北京奔馳收入貢獻度的提升,對另一股東戴姆勒來說,則是誘惑力的進一步升級。 增持北京奔馳股權,戴姆勒始終念念不忘 公開資料顯示,成立于2005年的北京奔馳是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與戴姆勒股份公司、戴姆勒大中華區投資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的合資企業,在股權結構上,北京汽車持股51%,戴姆勒持股49%。
業內傳言稱,戴姆勒對于這一股比結構早有不甘。2018年,在寶馬集團率先宣布增持合資公司華晨寶馬股份至75%時,有媒體報道稱戴姆勒有意將在華合資公司北京奔馳的股比從彼時所持有的49%增持至65%。不過,北汽和戴姆勒對此傳聞均以“對目前的合作關系表示滿意”為由進行辟謠。2019年底,業內傳聞戴姆勒有望將其所持有的北京奔馳股份提升至75%。 直到前不久,關于戴姆勒有意增持北京奔馳股份的傳聞再次甚囂塵上,業內認為,戴姆勒對增持北京奔馳股權一事始終念念不忘,期待著“必有回響”。 合資品牌股比之爭自豪華品牌始已成定局 外資品牌加碼合資車企股比的戲碼還要從2018年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發布的放開外資股比限制說起。據《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顯示,從2018年7月28日起,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以及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 此消息一出,最先做出反應的是寶馬集團。2018年10月,寶馬集團在其官方聲明中表示其計劃將合資公司華晨寶馬的股份由50%增至75%,合資公司股東雙方將在2022年完成股權變更。業內認為,華晨寶馬成為中國整車制造業外資股比放開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主要根源在于華晨寶馬的中方股東華晨汽車自主業務近年表現不佳,且核心技術受制于寶馬集團,在合資公司中很難擁有與外資股東同等的話語權。據此分析,北汽集團在合資公司北京奔馳中難免要面對同樣的問題。今年上半年,北京汽車營收和凈利潤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前文提到,現階段北京汽車的收入和利潤來源幾乎完全依賴北京奔馳。上半年,北京品牌乘用車的相關收入僅為29.34億元,同比下降71.5%,毛利為負18.34億元。
如果戴姆勒增持北京奔馳股權成真,北京奔馳將成為第二家由外資控股的傳統整車企業。從華晨寶馬到傳聞中的北京奔馳,為何外資增持合資公司股權的戲碼屢屢在豪華品牌上演?對此,蓋世汽車研究院指出,豪華品牌普遍利潤較高,再加上伴隨中國車市存量競爭時代的到來,消費者增換購需求強烈,豪華品牌進入市場紅利期,這一廣闊的市場前景對各大豪華品牌來說都是不可錯失的機遇。事實上,2018年隨著國家發改委宣布率先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外資股比限制,一批外資新能源車項目便試圖抓住這一良機,其代表就是特斯拉。2019年,特斯拉僅用一年的時間就在上海臨港建成了超級工廠并于當年投入使用。 今年年初,隨著國產特斯拉model3的量產交付,特斯拉在中國不僅迎來了廣闊的市場前景,也在國內純電動車市場引發了鯰魚效應,該細分市場原有的秩序因特斯拉的國產再度生變。根據規劃,2022年中國將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屆時,國內合資車企或將從豪華品牌開始掀起新一輪的股權之爭,伴隨而來的有望是合資品牌市場格局的重塑。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言,2022年國資與外資圍繞合資公司股權問題的這場鷸蚌之爭,將會重新定義未來中國汽車市場格局。 來源:蓋世汽車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