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幾年出現的產能過剩、經濟下行的環境下,制造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受沖擊較大。編輯認為,作為傳統裝備制造企業,只有不迷失在以互聯網為特征的新經濟浪潮中,將《中國制造2025》逐一落到實處,圍繞著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業強基、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制造創新等5大工程,才能最終提升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能力。 那么,如何讓中國制造業煥發生機?權威專家在解讀《中國制造2025》時提出一個共識:企業要堅持把智能制造作為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大力發展智能制造,企業創新能力才能得到質的飛越。 穩中增效 智能化多措并舉 設備發生故障時,服務人員2小時內到達現場,24小時完工;易損件備件呆滯庫存降低40%以上,每年為下游經銷商降低備件庫存超過3億元……“這些成績的獲得都離不開自主建設的工業大數據平臺”,三一集團高級副總裁、首席流程信息官賀東東說。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大數據是工業社會的“自由”資源,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主動權。 自2008年開始,三一重工開始構建“終端+云端”工業大數據平臺,至今積累了1000多億條的工程機械工業大數據。 三一重工數據顯示,依托此數據平臺,服務體系已經拓展到了國際市場,在與國外對手的比拼中形成獨特的競爭力。2015年上半年,三一重工國際銷售整體增長25%,占公司銷售收入的40.53%。 實體經濟的振興,離不開充分借助信息化智能化的力量,使傳統產業在與新動能融合中形成更加適應市場需求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提升產品和服務價值鏈,煥發新活力。 隨著智能制造的深入推進,浙江省制造業的創新之旅成績矚目。機器人“上崗”不僅大大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更實現了工藝質量、產品質量的雙重提升。 其中,浙江省正泰集團從2012年開始進行自動化改造,并建成了智能工廠。“同樣的產能,以前需要320個工人,現在只要96個工人,一年能節省近1800萬元。今后最終所需員工將不到50人。整個制造環節,人作為設計者和管理者,指揮和執行任務全部由機器人完成。” 新能源晶硅制造事業部副總經理韓瑋智如此介紹到。 浙江在規劃未來五年發展時提出,力爭到2020年全省在役工業機器人超過10萬臺,“浙江制造”標準達到500個以上,高標準特色小鎮100個以上,建成一批高質量的產業云服務和產業大數據平臺。 湖南也提到,要積極發展先進制造業,實施制造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制造+互聯網+服務、推動“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湖南創造”升級。 振興實體經濟,歸根結底就是振興制造業。而振興制造業,加快升級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高新產業、推動信息化智能化多措并舉是大勢所趨。對于經濟運行存在的“脫實向虛”苗頭,必須保持高度警惕,拿出扎實有效的措施,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讓實體經濟真正實起來、興起來。 新年伊始,不管是報紙、微博、還是微信朋友圈,都被一條“中國終于制造出圓珠筆頭”的新聞刷屏了。太鋼集團宣布,歷時五年攻關研發生產的圓珠筆筆頭用不銹鋼新型材料成功應用了。小小的筆尖鋼終于成功應用并驕傲的貼上“中國制造”標簽。 穩中有進 高新產業闊步崛起 數據統計,中國 3000 多家制筆企業、20 余萬從業人口、年產圓珠筆 400 多億支, 是當之無愧的制筆大國。但制筆核心技術和材料高度依賴進口,尤其是大量的圓珠筆筆頭。如今,用太鋼原料生產出來的筆芯出水均勻度、筆尖耐磨性基本穩定,產品質量與國外產品相當。 聞新則喜,聞新則動,以新制勝。在太鋼集團看來,筆尖鋼的研發成功有著長遠的意義,這項技術的研發成功標志著企業生產精細化水平和程度的提高。在如今去產能、企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高新技術產業將是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契機,而筆尖鋼技術的研發是目前邁出的第一步。 多方調研顯示,近年來裝備制造業的低迷,不僅僅因為基建投資減少而致市場需求不足;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對工業領域的全覆蓋,也對裝備制造業的研發、生產和服務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而《中國制造2025》實施的目標之一,就是推動中國制造業向高端進發,打造制造強國。 轉型升級 引領全行業轉型升級 作為全國人大十一屆、十二屆代表,譚旭光同時還兼任著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理事長。因此,如何帶領全行業將實施《中國制造2025》落到實處,推動裝備工業轉型升級、讓中國制造走向世界,呼吁全社會關注實體經濟、關注企業創新,成為他參加歷次人代會關注的話題。 從濰柴本身發展看,歷經70年的風雨,濰柴業務覆蓋的地域范圍已不僅僅局限在濰坊市和山東省,已成長為具有全國性的、全球性的工業巨擘,構建了汽車業務、工程機械、動力總成、豪華游艇、金融與服務的戰略業務格局。濰柴在技術升級和管理方式、投資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和經驗,很多演變為行業規范和標準。 其中,在產品上,2015年濰柴推出國內首款13升發動機,繼續引領中國重卡行業向大馬力車型升級;2016年濰柴H平臺首款產品上市,樹立了高速重型發動機壽命的行業標桿。2015年,濰柴向市場推出高端小排量柴油機,迅速帶動了輕卡、農機市場的轉型升級,將行業排放標準一躍達到國五、國四的高點。 作為企業創新的主力軍,濰柴在知識產權管理上也為全行業做出了示范。今年年初,濰柴動力順利通過了國家知識產權管理體系認證,標志著濰柴在研發、采購、生產、銷售、人力、財務、信息資源管理等相關領域取得的知識產權過程符合國家標準要求,也將成為全行業知識產權科學管理的新起點。 在濰柴7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產品創新一直是激發企業前進的動因。在全球工業界面臨著以智能制造為主的新一輪技術革命的關口時,在《中國制造2025》規劃應時推出時,濰柴已推出智能制造的環保節能型高端動力;搭建了采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7×24小時”全球協同開發平臺。 近十年來,濰柴累計投入150多億元進行產品研發,產品升級速度隨著法規和用戶需求的變化而不斷加快。2016年,當不少企業還在經受供給側改革的陣痛時,濰柴卻穩步推動全新升級版“藍擎”大功率發動機搶占市場先機。據介紹,濰柴前兩年研發儲備的大功率發動機WP13在2016年一上市,前10個月就貢獻了18億元的銷售額;WP12/WP13發動機全年銷售10.6萬臺,居重卡發動機銷量第一。2016年6月份,濰柴全面啟動高端發動機研發項目,開拓游艇、礦車等高端發動機配套領域。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