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汽車訊 日前,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中國國際商會汽車行業商會、鳳凰網聯合主辦、鳳凰汽車承辦、《汽車觀察》雜志社、機械工業出版社協辦的“第二屆中國汽車品牌發展論壇”暨《踐行汽車強國策》新書發布會在青島•即墨圓滿召開。其中,由鳳凰網和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兩大平臺共同合作完成的“汽車強國”系列叢書的第三冊《踐行汽車強國策》正式發布! 在現場的巔峰對話環節中,諸位行業大佬和企業家以“從突破到引領:中國汽車品牌如何更進一步”為話題進行深入交流,以下是巔峰對話環節的速記實錄。
主持嘉賓: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 趙福全:歡迎各位嘉賓來到鳳凰汽車“趙福全研究院”高端訪談欄目,今天我們的主題是“從突破到引領:中國汽車品牌如何更進一步”。 自主品牌車企近兩年來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乘用車市場的占有率已經超過了43%。而在2013-2014年間,還曾有過市場份額的“12連降”,當時無論業內還是業外人士都對自主品牌的發展感到憂慮。但是,自主品牌車企抓住了SUV快速增長的機遇,迅速扭轉了局面,不僅市場份額觸底反彈,而且產品的質量也有了大幅提升。 和幾年前相比,今天的自主品牌汽車可以說是揚眉吐氣。不過還有一些人擔憂:我們真的形成了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了嗎?汽車產業正在經歷翻天覆地的空前變化,無論是法規的難度,還是競爭對手的壓力,都是前所未有的。在這種情況下,自主品牌汽車到底應該如何發展?如何突破?從過去的跟隨學習,到現在的同臺競技,再到未來真正實現超越和引領,這是所有中國汽車人的夢想和追求。今天我們請來了很多行業大咖來一起探討這個話題,他們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行業領導,也有在一線實際操盤的自主品牌總經理,還有新創汽車企業的領軍人。 當前自主品牌汽車總體上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應該說,自主品牌還有競爭力不強的企業,合資品牌里也有高歌猛進的企業。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使整個中國汽車產業逐漸進入到兩極分化的態勢。下面先請各位嘉賓談一談自己如何看待中國汽車產業目前的情況和競爭態勢。首先從汽車行業的老領導付理事長開始。
對話嘉賓: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 付于武 付于武:謝謝。我和福全院長剛剛從韓國現代回來,趙院長給現代汽車高層做了一個非常有力度的報告,我則做了個開場致辭。當時我說,什么都可以懷疑,但不可以懷疑中國汽車的市場前景。而今天我要說,什么都可以懷疑,但不可以懷疑中國汽車品牌的雄心壯志! 時至今日,我認為中國汽車品牌更要有自信,這種自信來源于四個方面: 第一,創新。以前汽車產業在這一點上飽受詬病,而近年來我在和其他產業交流的時候,發現這種情況悄然消失了。由于自主品牌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業外同仁開始對汽車產業充滿敬意; 第二,積累。從2002年開始,中國汽車市場出現爆發式增長,經過15年的時間,我們長大了、成熟了,不僅是數量增長,而且是質量提升,未來我們一定能夠越做越好; 第三,協同。在新經濟、新業態、新技術革命到來之際,中國汽車產業形成了跨行業、跨學科的產學研密切合作,將協同創新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第四,政策。作為一個老汽車人,我從來沒有看到過中國政府像今天這樣重視汽車產業。從國家主席直接發表相關講話,到國務院各個部門密集出臺一系列政策和文件,這非常有利于汽車產業的發展。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汽車產業的明天一定會比今天更精彩! 趙福全:夢想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可以懷疑自主品牌車企的其他東西,但千萬不要懷疑我們一定要做強的決心,而有了奮發圖強的自主品牌,中國汽車產業就一定能夠做強。下面我們聽一聽在一線操盤的嘉賓是如何看待汽車產業競爭態勢的,有請北汽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張夕勇張總。
對話嘉賓:北汽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張夕勇 張夕勇:首先祝賀趙院長的新書發布,同時也感謝付理事長、趙院長此次前往韓國現代的交流,相信可以讓我們的合作伙伴對中國汽車市場的重要性有新的認識。 很高興參加今天的對話,在這里首先要給中國汽車點個贊。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汽車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今年1-8月份自主品牌乘用車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44%,去年中國汽車總銷量達到2850萬輛,今年預計會達到2900萬輛以上。我個人判斷,未來三到五年合資品牌與自主品牌在乘用車市場的份額比例應該是50:50。同時,自主品牌汽車的產品力也在突飛猛進地提升。 展望自主品牌未來的發展,我認為要重視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造型。我剛從法蘭克福車展回來,本次法蘭克福車展的規模沒有上一屆大,但新發布的車型比之前更多,努力抓住消費者眼球和觸及消費者痛點的新車越來越多。特別是在造型方面,本屆車展比前兩屆都有很大的創新。 第二,節能減排。雖然當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如火如荼,不出意外的話,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大概可以達到70萬輛左右。但是傳統汽車所占比重仍然在95%以上。對于如此大規模的傳統汽車而言,節能減排至關重要。 第三,性價比。過去只要提供大空間、大動力就能滿足消費者需要的時代已經接近尾聲,今后性價比更高的產品才能適合消費者的訴求,同時前提是必須滿足政府出臺的越來越嚴苛的各方面政策。 第四,品牌力。這方面自主品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無論是頂層設計,還是品牌的傳播以及管理,我們都有很多工作要做。去年公布的全球品牌100強中有14個汽車行業品牌,但沒有一家是來自中國的。中國只有華為和聯想進入到了全球品牌100強,雖然世界500強我們有很多家進入。可見品牌力不足是中國企業的一個共性問題。品牌是一個綜合值,客觀來說,無論產品品質,還是背后支撐的核心競爭力,我們與一流企業相比都還有不小的差距。 最后,希望在政府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中國汽車企業能在新的起點上,繼續創新,繼續拼搏,取得更好的發展!謝謝。 趙福全:謝謝張總。盡管自主品牌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相比過去也更加激烈、更趨白熱化了。而作為自主品牌企業的總經理,張總還是認為未來我們能夠拿下半壁江山,形成與合資品牌50:50的乘用車市場格局。這也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自主品牌車企的堅定信心。 此外,如果說曾經很多自主品牌考慮的是生存問題,那么現在我們考慮的則是發展問題,所以張總談的更多的是要增加技術含量,加快創新速度,加強品牌建設,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因為,現在我們有必要也有能力來討論如何增加技術含量,如何提升品牌溢價力,從而真正實現更大的新突破了。 下面我們來聽一聽江淮汽車總經理項興初項總的觀點,請他談一談對中國汽車產業當前競爭態勢的看法。
對話嘉賓:江淮汽車集團總經理項興初 項興初:感謝組委會的邀請,也感謝趙老師的邀請。當前中國消費者越來越理性,對中國品牌的認同度也越來越高,我認為這是自主品牌繼續向上發展的重要基礎。以前消費者可能會認為合資品牌就是比自主品牌好,而現在很多老百姓也逐漸認識到自主品牌同樣也很好,有些地方甚至可以做到更好,這就給了我們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巨大的信心。 另一方面,國家法律法規越來越嚴格,這無形中給自主品牌車企很大的壓力,但同時也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使真正踏實努力的企業可以脫穎而出。 從自主品牌自身的發展歷程來說,我很認同剛才付理事長提到的,經過多年的積累,自主品牌汽車已經度過了模仿階段,具備了完整的正向開發能力。現在很多自主品牌車企對新技術和前瞻性技術的研究都有非常大的投入,這一點非常重要。 同時自主品牌車企對中國消費者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和分析消費需求的變化趨勢,更準確地識別和把握消費者的核心訴求,從而更好地聚焦于核心價值。企業能否真正把握客戶需求,緊跟發展趨勢,這是很核心、很關鍵的一點。 最后,對自主品牌汽車而言,一定要在品質和品牌方面下更大的工夫,這樣才能保障后續的可持續競爭力。謝謝! 趙福全:感謝項總。項總認為自主品牌汽車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越來越好,消費者已經給了自主品牌很高的認可,市場份額的增加就是最好的證明。因為只有真正把自己高品質的產品提供給消費者,滿足了消費者的期待,才能獲得更多的認可。同時,項總也和大家分享了自主品牌車企對于研究消費者需求的重視,我們的企業確實比以前更關注消費者的實際訴求以及潛在期待了。 我們以前常認為中國人肯定更了解中國消費者,其實不一定,關鍵看誰能夠對消費者更用心。所以自主品牌在國內市場也要更加關注消費者的痛點,了解消費者對我們的產品到底有什么期待。同時,能夠從滿足消費者需要出發提供產品和服務本身,也證明了自主品牌已經擺脫了逆向開發,有能力真正做正向開發了。同樣的,這也是我們可以在核心技術的掌控上,在品牌力的打造上加倍努力的前提。當然,盡管現在自主品牌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未來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當一個學生把成績提高到90分以后,再向上每提高1分都會更加困難。 這次我們去韓國現代交流時就發現,韓國企業充分感受到了中國市場的競爭壓力,所以才邀請中國專家為其把脈問診。這說明韓國車企對中國汽車產業和市場的認識是清醒的,人家已經有這么好的基礎了,還在居安思危。我們自主品牌更沒有任何理由懈怠。 下面我們有請來自長安汽車負責研發和戰略規劃的李偉副總裁來談談他的感受。
對話嘉賓: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偉 李偉:謝謝大家。我是長安汽車的李偉,一直在從事自主品牌方面的工作。我覺得現在做中國品牌,我們越來越有底氣,也越來越有信心了。現在全球汽車品牌可以劃分為美系、德系、日系、韓系、中系,中國品牌在全球已經建立了自成一極的地位,能夠立足了。 以長安汽車為例,去年長安自主品牌汽車的銷量達到172萬輛,其中乘用車達到128萬輛,而整個長安集團的銷量是306萬輛,自主品牌的占比已經超過55%。在長安汽車內部,自主品牌的分量越來越重,我們對自主品牌抱有的希望也越來越大。所以剛才張總談到中國品牌要在乘用車市場達到50%的市場份額,我覺得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同時,我也一直在思考,未來長安自主品牌的挑戰到底是什么,我們的優勢到底是什么。簡單來說,我歸納為兩大挑戰和兩大優勢: 第一個挑戰是我們的自主品牌畢竟還很年輕,積累不足。第二個挑戰是消費者的認知變化帶來的影響。 同時也有兩大機遇或者說優勢。第一個優勢,中國企業更能洞察中國消費者的真正需求,同時對于中國市場的理解也會比國際品牌更深刻一些。第二個優勢就是我們的速度。把對消費者需求的洞見轉換成行動,直到最后成為提供給消費者的合適產品,這需要比較長的周期。而和世界一流品牌相比,我覺得自主品牌能夠以更快的速度識別消費者的痛點,然后馬上行動,迅速將需求轉變成產品奉獻給消費者。這種高效率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所以我認為中國品牌應該是大有前途的。謝謝!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