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下午,清明節小長假前的最后一個工作日。廣州市蘿崗區的工業園內有些沉寂,并不寬闊的觀達路上偶爾有幾輛大型集裝箱車開過。在園區的東北角,一塊四四方方的廠區被幾家物流公司包圍其中,這里便是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的所在地。 作為一家純民營企業,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似乎并不像許多大型企業一樣聲名遠播。但就其所在的行業內部而言,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與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蕪湖埃夫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和上海新時達機器人有限公司一同被稱為國產機器人的“四小家族”,與國際知名的機器人:瑞士ABB、日本發那科公司、日本安川電機、德國庫卡機器人等“四大家族”展開激烈的市場競爭。 作為新興的高科技行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為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注入新的動力,同時也是我國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步驟之一。正是出于這個原因,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在近年來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并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機器人安裝量從2003年的1451臺已經躍升至2014年的5.6萬臺,保有量更是增長至18.6萬臺左右。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機器人及其相關領域中,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涉足機器人相關產業的企業數量已超過1000家。 然而,在機器人產業加速發展的同時,一些專家也同樣對行業是否能夠健康發展表示擔心。 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工程中心主任助理宋健同樣向記者表示:“機器人行業的準入門檻比較低,加上一些政策上的扶持導致現在機器人產業有些過熱。但要想真正做好機器人,走自主化道路是企業的必然之選。擁有了核心技術才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也可以避免低檔產品過多的不合理現象。” 發展速度超預期 走進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的大門便可以看到三個生產車間呈東西向排列著。據宋健介紹,這里是生產工業機器人的臨時車間。之所以“臨時”,是因為機器人的發展速度超過了公司的預期,導致來不及建設正式車間,便先臨時搭建起來應急。 廣州數控是在2006年正式進軍機器人行業并開始研發工作的,這在國內來看算是起步最早的一批企業。做出這一決定的正是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敏佳。 宋健向記者介紹道:“在2005年左右,當時大家還在享受計劃生育帶來的人口紅利,現在所說的人工成本高、招工難的現象還沒出現。但我們的老板在去日本和歐洲考察過幾次后感受到,勞動力數量的減少是一個必然的趨勢,這從歐美國家的經驗中已經可以總結出來。加上對于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重視加強,制造業在升級改造方面會面臨一系列技術上的要求,而機器人剛好可以幫助解決這些問題。” 2006年,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成立了一個由10多個人組成的研發團隊,并將研發方向選定在技術含量較高的多關節型工業機器人領域。 由于堅持自主研發的道路,廣州數控在機器人領域從投入到產出的周期比較漫長。“實際上,在2007年我們就推出了樣機,但是正式將產品推向市場則是在2011年。這中間的四年時間,我們做的就是不斷地檢測和改進設備。由于我們本身也是制造業企業,我們就把生產出的機器人先放在自己的電機生產線上試用,試驗合格才能推向市場。”宋健向記者介紹道。
宋健認為,目前機器人仍不算是公司的主打領域,還處在發展階段,公司每年都會投入全年營收總額的8%以上用作研發經費。在黃埔區公布的2015年區內企業研發經費投入排行榜上,廣州數控位列第十。 與四大家族短兵相接 在大量的科研經費投入之下,廣州數控的技術研發不斷突破,產品也實現不斷升級。據了解,公司每年新產品收入占總銷售的75%以上。對于新產品占有高比重的現象,宋健向記者解釋道:“其實新舊產品的差別不能說很大,因為技術進步很難呈現跳躍式的發展,往往是積累性地從量變到質變。但市場的需求是在不斷變化的,我們要做的就是與需求保持同步甚至走在需求的前面,對市場作出預判。” 在擁有了足夠的技術和產品基礎之后,廣州數控在打開市場的過程中必然要與以機器人“四大家族”為首的國外機器人龍頭企業短兵相接。而作為國內自主研發的企業,廣州數控擁有了一個威力十足的武器,就是技術進步、成本降低后帶來的價格優勢。 “以一個數控機床為例,原來的價格可能需要幾十萬塊,單純的數控系統就要8萬塊左右,而現在通過掌握自主技術,整個數控車床也只需要幾萬塊就可以買到。隨著國產企業技術成熟打入市場,外國競爭者原來的技術壟斷優勢也隨之消失,同樣不得不下調價格,帶動了整個行業價格的下降,為制造業降低了成本。”宋健說道。 據介紹,目前在整個國際工業機器人市場上,廣州數控的市場保有量已超過80萬臺,而世界領先的日本發那科機器人有限公司則為42萬臺左右,廣州數控在市場占有量上的優勢已經凸顯出來。 但宋健同時承認,在高端市場上面,國外企業仍擁有很大的優勢。“首先,數控這個技術本身就是從國外流傳到國內的,國外的工業化進程比我們早幾十年,市場需求也趨于高端,企業對于高端市場有針對性的研發。這種技術的積累不是一兩天就能夠趕超的。目前我們在國內通過價格優勢基本上占有了中檔以下的市場,想要掌握高端市場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技術。”宋健向時代記者坦言道。 自主研發是出路 伴隨著人工成本的逐步上升,“機器代人”一時間成為了紅極一時的話題,機器人產業也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根據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顯示,到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年銷量將達到15萬臺,保有量達到80萬臺。而這兩個數字在2025年將會分別上升至26萬臺和180萬臺。多個權威機構預測,到“十三五”末,我國機器人產業集群產值預計突破1000億元。 實際上,隨著機器人產業熱度的持續走高,地方政府、企業都紛紛將目光投向了這一制造業藍海。黑龍江、遼寧、安徽等多個省份都在規劃建設機器人產業園區。 與此同時,在工信部發布的《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和國務院引發的《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政策利好下,企業也紛紛涉足機器人領域。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涉足機器人相關產業的企業數量已超過1000家。 宋健向記者分析道,目前的市場容量并不足以容納這么多的企業。以2015年為例,全國的機器人裝機量為7萬臺左右,1000家企業來分這7萬臺的市場份額,每個企業只有不到100臺的銷售量,根本不足以養活企業。何況,還有國外企業要來分一杯羹。 “有部分企業因為政策紅利和市場熱點盲目進入到這個領域,只是從事簡單的組裝工作,這樣來看根本沒有市場競爭力。我們看到現在已經有一些企業在逐步退出了。”宋健說道。 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強調了機器人行業要自主化發展,并提出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國內市場占有率將達50%,關鍵零部件國產化率達到50%。 宋健也同樣認為,自主研發是機器人行業避不開的一條路。“從長遠來看,技術改進要制于人,今后會遇到很多難題。機器人行業不同于電子商務,搭建一個平臺就可以解決問題。實業領域需要不斷通過技術革新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才能走得更遠。”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