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于SUV和新能源車的熱銷,去年以來,本土品牌成功實現對合資對手的逆襲,乘用車市占率從2014年最低谷的35%,一路攀升到今年前兩個月的46%。一年多時間里,市占率上升11%,用“奇跡”來形容也不為過。 但是,好了傷疤,似乎忘了疼。2014年本土品牌“十二月銷量連降”的悲涼已經被人遺忘,放眼望去,大江南北鉚足了勁擴充產能,加班加點造車。本土品牌如此有信心是有原因的:不止一家機構預測,到2020年,SUV將接近或等同于轎車的市場份額,即45%左右。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中, 明確提出新能源車2020年時超過500萬輛。只要這“兩條腿”——哪怕只有一條達成目標,本土品牌便不愁銷量與利潤。 有了目標并不意味著成功在望。截至目前,本土品牌還沒有哪一家能真正把B級車做好。本土品牌在高端轎車上碰得頭破血流,才選擇SUV這條捷徑。度過初期“無理由的愛”之后,中國消費者對SUV會更加挑剔,品牌、品質、細節、服務,缺一不可。 2015年,新能源車銷量暴漲得益于高額的財政補貼。真正愿意購買新能源車的消費者都在限購的一線城市。限購政策或不會取消,但高額的新能源車財政補貼顯然也不能持續。 這還不是全部。豪華汽車品牌和合資品牌不會坐視不理,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把最好的資源傾注在SUV和新能源車上。未來五年,通用、大眾、豐田、現代、福特、日產、本田等國際巨頭,都在中國規劃宏大的新車計劃,深入每一個SUV細分領域,這還沒算上標致、雪鐵龍、三菱、起亞等不可小覷的對手。 擺在本土品牌面前,SUV和新能源車不能丟,這是當下安身立命所在,在此基礎上,在技術品牌、資源、經驗、實力積累到位之后,還得在轎車和高端化上有所作為。本土品牌曾經在幾年前進軍高端車,甚至不惜花重金成立新品牌,可是這一切觸碰“品牌天花板”后都打了水漂。消費者不認可,銷量上不去。沒有銷量,再高端,對品牌的貢獻也只能是零。自動駕駛最近頗火,某本土品牌迫不及待跳出來,宣稱旗下自動駕駛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就算是事實,造出來的車,誰會買,誰會用?“打雞血”之于汽車企業最為要不得,還是沉下心造好車,才是正道。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