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明確,要求制造業要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推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 周濟指出:“‘中國制造2025’以創新驅動為核心,以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智能制造-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攻方向。上述重點工程和十大領域是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抓手和重點突破口。” 工信部調查數據顯示,智能制造可使很多工業企業減少研發周期,提高設計效率,同時降低研發成本。在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中,生產線上數控裝備比重達30%,近五年年均增長4個百分點。苗圩指出,智能制造將是主攻方向。 業內人士表示,“中國制造2025”計劃出臺后,必將加速智能制造在工業行業領域的應用推廣,“中國制造2025”將成為傳統制造企業打造智能工廠的標桿。國防科技大學副教授郭勤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解決中國裝備制造業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創新人才培育問題已經刻不容緩。 將開啟工業4.0時代 由于“中國制造2025”在很多方面借鑒了德國工業4.0計劃,因此,該規劃又被稱為“中國版工業4.0”。但中德兩國制造業所處的發展階段、面臨的問題,都不盡相同。 “德國工業4.0里沒有強調質量問題。這不是說德國人不重視質量,而是他們在工業2.0階段就解決了質量問題,質量文化早已深入德國工業的骨髓。”周濟說。柳百成也指出,我們還有很多2.0、3.0的質量課、基礎工藝課要補。 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對記者表示,連續的金融危機,使歐美發達國家認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不少高端制造業正回流本土。同時,受國內生產成本要素成本上漲變化,低端制造業慢慢向東南亞進軍。因此,中國必須積極探索工業4.0模式。 業內人士普遍反應,中國要實現工業4.0,任務遠比德國更復雜。因為中國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就相當于要工業2.0、3.0和4.0同步進行,要補課和健全發展體制。 此外,中國要進入工業4.0時代,要同時面對高級人才匱乏的挑戰,和低端人力過剩的現實。這就對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的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朱高峰強調,“中國制造2025”面向制造業全行業,不僅學習德國經驗,也參考了美英等國在先進制造方面的理念。關鍵是結合中國實際,探索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制造業振興之路。 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表示,“中國制造2025”已成為國家戰略,當前還需要進一步動員各級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力量和資源,使“中國制造2025”不僅僅是中央政府發布的文件,更是逐步成為地方、產業、企業的內生動力和自身需求,進而實現我國制造業的又大又強。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