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型核電站控制棒驅動系統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有望擺脫國外技術壟斷,核電自主化進程有望加速推進。 中國廣核集團對外表示,日前,“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控制棒驅動系統研發”科研項目,通過了科技部組織專家組驗收評審。此項目由中廣核集團牽頭,意味著國內企業已完全掌握適用于12英尺和14英尺燃料組件的控制棒驅動系統關鍵技術。 核電站控制棒是由硼和鎘等易于吸收中子的材料制成,承擔著反應堆啟動、功率調節等控制和保護職責,控制棒完全插入反應中心時,能夠吸收大量中子,以阻止裂變鏈式反應的控制棒進行,是核電安全領域重要的環節。由于其技術門檻較高,一直都是從海外大型設備商進口,此次控制棒驅動系統取得重大突破,有望打破國外長期的技術壟斷,核電國產化、自主化進程有望加速前行。 國產控制棒技術的重大突破,是實現“安全發展核電”的重要一步。去年年底召開的2015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安全發展核電”被列為2015年全年能源工作重點,要求在采用國際最高核電安全標準、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開工建設條件成熟的核電項目,突破核電關鍵設備研制,優選一批核電廠址開展保護和深入論證。自2012年核安全規劃發布以來,安全性被定位為未來國內核電發展的最重要原則。隨著新建核電項目的陸續開建,核電重啟將帶來核電設備市場的爆發,相關行業將迎來發展機遇,隨著核電國產化率的進一步提高,國內企業有望分得一杯羹。 除核電零部件外,機組國產化也在大力推進。去年能源局已經同意中核福清核電站2個機組和中廣核防城港核電二期2臺機組采用“華龍一號”技術方案,未來將打造第三代核電技術,屆時核電關鍵設備、零部件和材料將大幅提高國產化比例,核電國產化即將進入加速期。 “華龍一號”是中國廣核集團和中核集團在我國30余年核電科研、設計、制造、建設和運行經驗的基礎上,融合“能動與非能動”先進設計理念,采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研發設計的三代核電機型。由于此前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集團都有各自的研究發展路徑,在核電技術路線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導致國產核電新建項目進展遲緩,尤其在核電走出去的過程中,并不能有效地形成合力,然而“華龍一號”的建成有望解決這個問題。“華龍一號”是中核和中廣核兩大集團聯手研究的成果,要求關鍵材料國產化比例不低于85%,這將大大刺激國產核電設備需求。 能源局接連批復“華龍一號”方案,表明我國第三代自主技術已成主流,未來有望進一步推廣。此外,“華龍一號”基準造價低于2500美元/千瓦,與目前國際訂單最多的俄羅斯核電以及三代主流機型相比,具有明顯的競爭力。在國內核電項目加快推進和走出去戰略的推動下,預計到2020年核電設備投資將達5000億元,核島、常規島、蝶閥等輔助設備市場,將迎來實質性訂單機遇。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