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制造下一站:擁抱互聯網 專家認為,中國若在數據分析力上取得突破將有巨大發展前景 近來,學術界和產業界熱議的已經不是3D打印、大數據,而是工業4.0、工業大數據和智能化制造。昨天召開的上海市科協第十二屆學術年會綜合學術研討會敏銳地抓住這一趨勢,以“先進制造業全球動向及上海的發展路徑”為題展開討論。 不擁抱就會和創新失之交臂 工業生產實現“零次品”,工業4.0可以辦到,具體做法是運用信息技術將每一個零件的運行狀況自動發布,在產生異常前自動調整。 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智能維護系統產學合作中心主任、辛辛那提大學講座教授李杰看來,無論德國人提出的工業4.0,還是美國人提出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都是工業制造與信息技術擁抱的產物,如果現在還不考慮這種“擁抱”,那就可能與大部分制造創新失之交臂。 中國制造業要躍遷到德國、美國所追求的目標,難度可想而知,但并非絕無機會。李杰認為,中國大量運行中的高鐵、風力發電機、汽車產出的海量數據,就是中國發展工業4.0的獨有優勢,如果中國能在數據分析力上取得突破,發展前景并不遜于德國。 個性化消費催生個性化制造 數據顯示,去年上海人均GDP約為1.4萬美元,到2020年將可能達到3萬美元,由此產生許多個性化需求。長期從事產業發展與創新研究的復旦大學教授芮明杰認為,催生工業4.0的正是消費者對個性的追求以及互聯網讓大規模的智能化私人定制成為可能。 美國和德國正在暗中“較勁”,誰都希望成為未來制造業的領導者,為此,中國必須要有自己的戰略與對策。 芮明杰給出的建議是:上海應成立專門的研究團隊,起草一個“工業互聯智能生產系統”的發展綱要,規劃方向、目標、戰略、技術重點等一系列問題;未來“十三五”期間上海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在服務經濟為主結構條件下,應該是“由重入輕”,即由重資產產業發展為主,轉化為由輕資產產業發展為主的戰略。具體而言,制造業應“加減乘除”——加:抓住新技術進步發展代表新一代生產方式的工業智能互聯生產系統,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智能設備為代表的新興戰略產業;減:去制造低端化,提高附加價值和競爭力;乘:生產服務業推動制造業升級,互聯、信息智能化;除:除去污染、能耗高的產業。 互聯網將重新定義制造業 本次市科協學術年會綜合學術研討會主持人、同濟大學郭重慶院士在壓軸報告中呼吁,面臨工業為代表的新一輪制造業革命,我們已經到了拋棄以生產者自我為中心、以產品為中心、以技術為中心的制造文化情結,對已有商業模式進行深度變革的時候了。 在郭重慶看來,相比消費領域互聯網風起浪涌、天翻地覆的變革,目前工業制造領域依然死氣沉沉。工業互聯網的到來,為正在謀求轉型的中國制造業帶來了難得的機遇。“中國工業互聯網完全可以跨越美國而搶先一步,因為我們有偌大的制造業生產能力和消費市場,工業互聯網可為中國制造業的產業升級依靠社會力量創造絕好的平臺和機遇,時間和空間也恰到好處。”郭重慶呼吁:中國制造業的涅槃新生,呼喚一代企業家的參與,挑起“中國工業互聯網”的歷史重擔。(沙皮)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