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品牌要想獲得消費者的芳心,只有在品質上、精度上超過合資品牌,而不僅僅停留在追隨者的位置。一旦中國品牌汽車解決了品質問題,其他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汽車行業的后來居上者,日本、韓國走的都是品質之路,各個環節要求“零缺陷”,從研發、制造,供應商,全部實現零缺陷管理。 喧囂與華麗的北京車展之后,有關中國品牌“未卜前途”的討論再一次顯得無比迫切和重要。中國品牌如何實現個體良性發展,并支持“強國夢”的實現,中國汽車產業無法逃避。 應該注意到,這一話題的背景是,中國品牌汽車的市場占比不斷下降,4年中下降了4%,競爭力正在逐步削弱。從直觀感受來看,此次北京車展的公眾日,記者看到,在豐田、大眾等外資品牌展臺上可謂“人山人海”,但在中國品牌的展臺上,卻頗顯冷清。這一方面與外資品牌的車展活動和營銷策略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產品力緊密相聯。 看到此處,有人心存疑慮——中國品牌的新產品也沒少推,以本次北京車展為例,一汽集團推出了500萬元天價的紅旗L5;東風汽車公司也把自主品牌旗艦車型東風一號推向前臺,此外還帶來三款產品;上汽則發布了全新動力總成“CUBE-TECH”,還有奇瑞的新瑞虎3、比亞迪的唐等車型推出,怎能說沒有產品力? 在2014年的中國汽車論壇上,世界汽車組織(OICA)主席PatrickBlain以韓國汽車品牌為例解答了這一疑惑,他說,產品品質才是極其重要、絕對重要的。 “轎車行業一旦出現大的瑕疵,所有東西都會走下坡路。約20年前,韓國現代品牌在美國出現了重大質量問題,這個質量問題幾乎可以摧毀掉韓國的汽車工業。但后來針對品質、質量問題,現代花了10年時間修復,才重建了品牌形象。我希望中國品牌也要注重品質、質量,否則就會浪費投資,毀滅品牌形象,浪費10年的時間。”PatrickBlain說。 品質:縮小差距不夠 要比別人更好 最近一篇《一位自主品牌汽銷員的淚書》在汽車圈廣泛傳播,文章以對比自主和合資的方式,指出了人們對中國品牌汽車的偏見,比如“發動機功率扭矩高,合資車叫澎湃、激情、運動、性能,自主車叫過激、冒進、不可靠;發動機功率扭矩低,合資車叫夠用、環保低碳,自主車叫動力不足、技術落后。渦輪介入早,合資車叫靈敏,自主車叫浮躁;渦輪介入晚,合資車叫沉穩,自主車叫遲鈍”,但實際上,造成消費者這種刻板成見的根源還是,質量和品質的差距。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在2014中國汽車論壇上說,中國品牌汽車的質量大約相當于4年前合資品牌的水平。J.D.Power亞太公司的一組數據也從側面說明了多數中國品牌汽車需要在品質上進行精雕細琢。 該公司進行的中國新車質量研究(IQS)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品牌的總體新車質量平均故障率為155個PP100(PP100指的是每100輛新車中出現的問題,得分越低說明質量越好),而國際品牌2013年的數據為104個PP100,兩者差距為51個PP100。而韓系品牌的新車質量最高,平均問題發生率為85個PP100,日系品牌為104個PP100,歐系品牌和美系品牌則均為108個PP100。 在該機構進行2013年車輛可靠性研究報告(VDS)所涉及的51個品牌中,雷克薩斯(66個PP100)名列車輛可靠性榜首,凱迪拉克(77個PP100)名列第二位,沃爾沃(86個PP100)、寶馬(92個PP100)和現代(117個PP100)分別名列第三、第四和第五位。在高于平均水平(201個PP100)的22個品牌中,只有兩個中國品牌,即寶駿(158個PP100)和MG(169個PP100),分別名列第12和第15位。 可以說不管是新車質量數據,還是使用可靠性數據都說明,作為后來者,中國品牌汽車在品質上做得還不夠。 然而,對待這一問題,業內最常見的邏輯是,自主品牌起點低,發展時間短,能提升到現在的品質已然不易,況且與外國品牌的差距還在年年縮小,中國消費者應該多多用行動支持。董揚就曾發問:“大家為什么能接受4年前的合資車,而接受不了今天的中國品牌?” 實際的消費心理和行為并非如此。引用北汽股份公司總經理李峰常說的一句話,汽車是制造業里規模最大、單件最多、使用消費最為苛刻的產品,而且市場上有合資企業更好的產品,消費者體驗過更好的東西,很難要為了“中國品牌”四字所含的情感因素就退而求其次。
所以,中國品牌要想獲得消費者的芳心,只有在品質上、精度上超過合資品牌,而不僅僅停留在追隨者的位置。就像印度汽車工業協會高級主管Sugato所說,“一旦中國(品牌)汽車解決了品質問題,其他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