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生產力成本上升以及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工業機器人已成為新興行業熱點,也成為各地招商的目標。 為了應對人員流動、工資、職業安全等因素帶來的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問題,工業機器人解決方案的經濟性很明顯。當前中德關系處于蜜月期,高層領導對德國工業4.0戰略倍加推崇,也成為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強力助推劑。 基于中國龐大的工業經濟規模,按照15%的復合增長率來預測國內工業機器人本體與集成的市場空間,預計到2020年,包括工業機器人零部件、本體、系統集成與服務在內的整個產業規模將超過1100億元。 由于國內自主機器人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因此ABB、庫卡、安川電機、發那科、那智等外資機器人本體生產企業自然成為招商的重點對象。據悉,在廣東,就有廣州、珠海等多個城市爭搶ABB。最終,ABB華南機器人研發和生產基地確定落子珠海。對于本身并無多少機器人產業基礎的珠海而言,大項目的落地是促其快速進入工業機器人行業的靈丹妙藥,產業規模有望快速提升。但是,又有多少個地方政府有足夠的資本和機會得以靠這副解藥來滿足其快速做強產業的雄心壯志呢? 招商不是唯一的路徑,也不應該成為唯一的路徑。結合行業特色培育本地的機器人集成應用企業,才是發展的長久之道。 首先需要明確一個前提:工業機器人產品無法單獨使用,必須由系統集成企業,結合企業的生產工藝進行開發后應用在相應的生產環節上。由于認識上容易產生偏差,因此,在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的問題上,大部分地方更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在工業機器人上,而市場規模更大的、更有利于發揮國內企業優勢的、與機器人的行業應用結合更為緊密的工業機器人集成企業卻常常被忽視了。事實上,無論從規模、競爭還是從發展活力看,各地都需要加倍重視機器人系統集成企業。 系統集成領域的市場規模總量遠遠大于機器人產品本身。按平均每臺機器人20萬計算,2013年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的規模約為75億元。而結合企業生產工藝需求進行針對性開發后的整個解決方案系統的價值是工業機器人產品價值的約4倍。據此估算,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集成業的市場規模為300億。 國內集成企業的競爭力也日益凸顯。2012年到2014年,是中國加快推動產業升級的時期,也是外資工業機器人企業在國內加快攻城略地的時期。國內乘用車擴建項目接二連三地投產,可是本土機器人生產企業卻一直無法進入這些高端市場,尤其是焊接領域。 但值得欣喜的是,國內系統集成企業通過經驗積累與工程師優勢,已經在搶占國外企業的地盤。以廣汽本田為例,機器人由日資企業發那科提供,而明珞、瑞松科技等廣州本地民營企業承擔起了系統集成的工作。年產30萬輛的汽車工廠生產線不容出一點差錯,否則損失巨大。正是廣州強大的汽車工業,為這些企業的崛起提供了絕佳的市場機遇。 國內機器人系統集成企業不僅可以在汽車領域有所作為,在家電、食品、陶瓷等多個行業也有著廣闊的突圍空間。這些下游行業在工藝等方面的需求差異極大,方案成熟度差異也極大,因此集成商需要深耕行業,才能建立差異化的優勢。汽車白車身焊接領域不僅門檻很高,而且庫卡、柯馬等國外企業的解決方案已經非常成熟,多年的行業經驗助其遠遠走在前列。 但在家電、陶瓷等領域,可以說國外企業和我們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因為在發達國家,這些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基本上已經向外轉移,因此他們在本國也并沒有積累起多少經驗。國內機器人系統集成企業完全可以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去開辟更廣闊的市場。 此外,行業特性決定了工業機器人的系統集成應用是一個集中度較低的行業,未來必將崛起一大批中小企業。相比較而言,在規模效應的驅使下,機器人產品環節的集中度卻會不斷提高,未來可招商的對象數量不會超過20家。而機器人系統集成企業依托行業專業經驗、軟件開發與服務水平參與競爭,其最終的產品是非標的,這種競爭模式也為特色化的中小企業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間,預計2020年國內機器人系統集成企業數量將以千計。 因此,對于地方政府而言,能招引到“高大上”的機器人(尤其是高端六軸機器人)和關鍵零部件企業固然很好,但針對區域產業升級需求,培育“接地氣”的機器人集成企業以及提供融資租賃、檢測等智能制造服務企業,更應該成為地方政府的政策著眼點。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