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輪減重二三十公斤,直接結果就是,其相對車身沖擊力度,降低到與更重的車型(整備質量加碼200公斤)相當的程度。顛簸更小,車身更穩,甩尾失控更少。
其次能夠改善加速能力,縮短剎車距離,實現節油減排的效果,特別是市內頻繁起停時。車輪除了有跟隨車身的慣性,還有一份轉動的慣性。越重的車輪,讓它旋轉起來越難,讓其停下來也越費力。據介紹,同樣減重,對于不同重量和動力的車型,數值各不相同。但我們可以直觀的揣測減重與車身減重的差異:車廂內多坐3位成年人(400斤),加速和剎車固然會遲鈍一些;但假如這400斤加到4個輪子上,則足以讓人抓狂。 同時,鍛造產品相對于鑄造產品,由于在遭遇超限沖擊時更傾向于變形而非碎裂,也可降低意外時傷害的概率。 而行業內人士則從產業角度出發,認為此次鍛鎂輪轂大規模連續生產工藝的突破,可能有三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第一,又一場輪轂材料更新的時代可能開啟。上次鋁代替鋼,僅減重15%;而此次鍛鎂代替鑄鋁的幅度則遠超過上次。 其次,中國輪轂產業將不再僅僅是價廉、量大的代名詞。在鎂合金材料,以及連續生產工藝這兩個方面,不僅已經達到,甚至部分超越了海外著名同行。當然在款式、設計、品牌、賽事等方面,還需要長期的積累。 第三,鍛鎂輪轂規模量產,可能對汽車產業未來幾年的進化,產生難以估量的促進和影響。由于簧下質量此前已幾乎減到盡頭,使得車身減重相關領域的開發和應用受到嚴重影響:車身再大幅度減重,將難以有效壓制四個車輪的彈跳。消費者無法接受蹦蹦車的體驗;整個汽車行業,也無法接受暴增的失控和事故概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