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房地產行業的高速運行以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推進,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電梯制造地和銷售國。中國電梯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中國電梯保有量已超過245萬臺;全行業2012年產銷量超過52.9萬臺,同比增長21.8%;出口5.5萬臺,增幅15%。 現如今,“電梯產品”已經跳脫工業品范疇,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大眾生活的重要部分。在全社會范圍內,關于“電梯產品以及行業”的各類話題和安全事件曾引發各方強烈關注,電梯安全也因此成為一項備受關注的“民生工程”。 電梯安全成代表關注焦點 在剛剛結束的2013年全國兩會上,電梯安全問題受到兩會代表的關注。 全國政協委員、成都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副局長多央娜姆建議單獨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電梯安全法,在突破現有特種設備安全監察體制的基礎上,充分考慮社會管理的復雜性,采用更為嚴厲的權責一致的法律條款。 在過去的兩年中,頻發的電梯安全事故引發了電梯安全監管部門、行業協會、制造廠家等的深入思考,電梯安全立法也開始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 據了解,目前我國電梯監管主要依據的是現行的《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該法規對電梯設計、制造、安裝、維保等環節都有相關規定和要求。但在電梯實際使用過程中,一旦電梯出現故障或者發生安全事故,責任依然不夠明晰。比如,住宅類電梯選購權歸開發商,而交房后,業主將電梯的管理權委托給物業公司,物業公司又委托電梯維保公司進行維保。在電梯使用過程中,一旦出現故障,故障的原因很難界定,各方當事人互相推諉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多央娜姆建議加強電梯質量安全保證體系建設,建立以電梯制造企業或其授權單位對電梯質量安全負責的機制,由電梯制造企業對電梯的設計制造、安裝調試、維護保養等承擔主體責任,并對電梯的質量安全負永久性責任。 在國家質檢總局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電梯安全工作的意見》中,強調做好電梯安全工作,要創新監管方式,積極調動社會監督力量,發揮社會監督作用,提高監管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進一步理清電梯從設計制造到使用管理各環節的權責關系,狠抓企業安全主體責任的落實。 此外,陜西省出臺了《陜西省電梯安全監督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房屋交付業主前由開發商管理電梯,交付后由物業公司管理電梯,這樣就不會出現電梯使用無人管的情況。 目前,國家質檢總局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電梯安全相關的指導意見、管理辦法,但在全國范圍內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法律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魏傳忠兩會期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質檢總局正研究采取相關措施,希望將電梯安全工作的風險降到最低。 2012年,中國共發生電梯事故36起,死亡28人,受傷15人,主要原因包括:違章作業和勞動保護措施不當、不正確使用、違規使用以及不正確逃生等。 魏傳忠表示,對此,國家質檢總局將加強相關立法,形成多元共治的工作格局;明晰責任,建立制造企業為主體的安全責任體系;提高電梯技術保障能力和手段。 目前,南京、杭州、西安、武漢等地出臺地方條例、政府令和文件,明晰各部門職責,逐步建立多元共治、齊抓共管的電梯監管工作格局;北京、沈陽、廈門、廣州等開展了電梯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試點。 魏傳忠還指出,將充分考慮中國國情和設備所有權的復雜性,先行試點、逐步推開,循序漸進推進相關工作,保障電梯安全可靠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