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經濟衰退,致使以美國、歐洲為首的發達國家,失業人數巨增加,人們對未來經濟發展信心不足,消費緊縮,造成市場需求急劇下降。對我國制造業來講,沖擊最大的是出口型產品,特別是以出口美國和歐洲為主的加工產品,造成我國大批出口型加工企業產量下滑、裁員,甚至是停產、倒閉。而且這種趨勢還在不斷向縱深兩個方向蔓延,至今沒有回暖的跡象。對我國鈑金與制作加工企業來講,由于自身沒有產品,只是為別人提供零部件加工,生產任務完全取決于別人的定單,在當前這種整體需求大幅萎縮的嚴峻形勢下,月產量平均下降50%以上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我們應當如何面對呢? 在國際市場需求萎縮的形勢下,我們應當積極將滿足國外需求的生產能力用于開發、制造適合國內需求的產品;將生產能力由服務于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的行業轉向受影響較小的行業;對現有剩余生產能力進行調整,生產精密零件、提高其附加值;抓住機遇,加大產品研發力度,用于自主產品的生產,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這也是我們鈑金與制作加工企業未來發展的唯一出路。 從另一方面來講,隨著我國三十年改革開放的量變積累,作為制造業基礎行業之一的鈑金與制作加工行業也到了必須發生質變,進行產業結構升級的時候了,否則,即使沒有這次金融危機的影響,未來也不會有出路。只能說是金融危機的影響促進我們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對于一些創新型企業來講可能是一個很好的創業機遇,由于國外競爭對手放慢了在中國的發展速度,減少了國內市場的競爭;由于國內制造業的不景氣,很容易就可以買到自己的加工工廠。所以說挑戰和機遇永遠是共存的,就看自己怎么去把握,如何轉“危”為“機”了!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經濟取得了令人羨慕的高速發展,全國人民得到了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帶動了現代制造技術的進步和提高,培育出一批懂技術、能實踐的人才隊伍;同時,我們也逐漸喪失了原有的在制造業領域的競爭優勢,原材料、能源、勞動力和管理成本不斷提高,產品的制造成本隨之增加,致使制造業不斷向制造費用更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 今后三十年,我們的制造企業必須樹立科學發展觀,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盡快實現現有產品結構的調整,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同時,充分發揮已經積累的先進制造技術和管理經驗,充分發揮我們的聰明才智,不斷完善、開發新的制造技術,提高科學技術在制造中的應用,提高產品的檔次,向智力和科技要效益。 我們的最終發展目標就是要成為制造強國,在世界上成為發達國家,必須具有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研發和創新能力,對未來的新產品、新工藝具有所有權,真正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風向標! 更多內容請關注中國鍛壓協會副秘書長 齊俊河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junheq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