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擁有1000噸以上鍛壓機約有450臺套,萬噸級以上大壓機15~17臺,未來可能會達到21~25臺。大型模鍛設備3~8萬噸壓力機已經建成4臺,正在建設中的約有3臺,計劃建設的要在5臺以上。大口徑厚壁管3.6-6.5萬噸擠壓線將有3條,加上拉拔線共有的5條,未來將有8條之多。1米以上輾環機及配套生產線約有150條(套),最大的輾環件直徑為10米。依據目前不完全掌握的情況看,2012年第一個季度,約有20%的自由鍛企業產量是增長的,30%企業基本持平,約有50%的企業產量下滑,其中一些企業嚴重虧損。當前,大鍛件企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制約著行業的發展,例如: 1、產能過剩。我國大鍛件行業新設備投資過快,產能過,F象嚴重。 2、與國際同行交流較少。 我國大鍛件行業與國際行業之間不僅交流較少,更沒有深度交流,世界大鍛件會議已經舉辦過18屆,2006年前,國內只有幾位大學教授參加,大鍛件企業參加數量非常少。 近幾年,國外大鍛件企業的技術發布和技術交流主要來自一些年輕的面孔,而中國主要還是來自一些老面孔,由此看出,中國大鍛件行業存在著嚴重的人才短缺現象,這也說明大鍛件企業缺少對年輕一代的培訓思路和辦法。 3、基礎工業配套失衡。 與大鍛件生產相關的基礎工業配套失衡,工業窯爐耐火材料性能不穩定、冶煉原材料質量低等都是影響大鍛件行業產品質量的因素。以鍛件加熱、熱處理設備為例,加熱、熱處理爐精度低在行業內普遍存在,如:控制部件、儀器儀表、燃燒系統、爐體結構和爐襯的耐火材料方面等都存在嚴重的問題,目前使用的加熱、熱處理爐的鑒定和檢測標準方法還是80年代初確定的,就目前行業來看,實際爐溫控制精度只能達到±10℃,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 4、競爭力較低。 2011年核電轉子國內企業生產數量不多,國產質量不太穩定。我國生產的大鍛件質量不穩定通常表現為產品質量不均勻的問題,同一零件在不同位置的物理和力學性能偏差太大。 我國大鍛件企業成品率較低,交貨期長,無法滿足用戶要求。國產零件在探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國內企業市場認可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目前,國外個別公司大鍛件的價格已低于國內,國內鍛件的競爭力受到較大影響。但國內大鍛件企業為主機廠已經做出了貢獻,因為只要國內能夠生產,國外進口產品的價格立即就降了下來,個別產品能夠降低3-4倍,這是我國大鍛件行業對主機行業最有利的支持。 5、資質認證的缺失。 當前,一些大鍛件企業無法供應給主機廠核級鍛件,存在一個資質認證的問題,這是制約大鍛件企業產能發揮的一個重要因素。此外,生產業績對核級材料的認證也同樣重要,如果沒有生產業績則無法進行認證,所以企業首先必須開發出用戶需要的產品,每個企業都去投入研發資金,全部進行自主開發,資金壓力和面臨的風險將非常大。 現在國內企業產品出口越來越多,主機廠都愿意使用國際標準,但由于中文的通用性強,貫徹國際標準存在一定的障礙。 6、特種材料發展緩慢。 當前,我國特種材料發展緩慢。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的材料體系與引進國外機組的材料體系不同造成的,同時也是因為我們的配套和材料創新意識不強。目前,我國核電產品材料的國產化任務艱巨,困難大,我國尚未形成自己的核電材料體系是至關重要的原因。此外,制造難度大,技術要求高,創新意識不強也是較為關鍵的因素。應該加快鍛件原材料的國產化進程,鍛件的用戶企業希望加強交流,對原材料的要求進一步明確和細化,通過攻關達到使用要求,并且建立中國的核電體系。 大鍛件企業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 1、解決煉鋼原材料問題,解決鋼錠的純凈度問題,特別要注重研究成份、組織的精確控制與大鍛件質量的關系。 2、精細化制造工藝流程或操作規程,加強質量管理意識,確保產品制造過程的連貫性、準確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均勻性。 3、大鍛件基礎技術與共性技術的薄弱是制約大鍛件質量穩定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這方面的改進和提高需要國家支持、多方聯合攻關、長期重視和積累,僅僅由企業一方面完成,其實難以獨當重任。 4、加強與主機廠技術部門的合作,共同開發、共同成長。國內鍛造企業要加強為用戶服務的意識,應與主機廠的技術部門建立緊密的聯絡,要建立互動的技術研究機制,共同與用戶研究機組的材料轉換、制造和加工問題,要嚴格執行與用戶一起制訂的生產規程,經常聽取用戶的意見并及時做出反饋。鍛造企業和用戶只有聯合起來,認真分析研究產品存在的問題,找到制造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對檢驗出來的不符合項進行研究改進,才能推動國產化進程。 5、大鍛件生產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的基礎理論領域很多,包括配套技術、原材料冶煉,如何提升這些配套能力是擺在行業面前的重要課題。 更多內容請點擊http://www.chinaforge.org.cn/info/detail/35-765.html。本文摘自《中國鍛壓協會大鍛件理事會2012年會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