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鋼鐵業糟糕的狀態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但是,危局中已經開始孕育新的機遇。 在供求矛盾突出、高成本等問題的困擾下,近三年來,鋼鐵行業一直保持著微利運行狀態,平均銷售利潤率一直低于3%。若扣除投資收益,鋼鐵全行業在去年11月份已經處于虧損狀態。 這或許是鋼鐵工業最黑暗的時刻,問題的關鍵在于,鋼鐵業還會更加糟糕嗎,這種局面還會持續多久?如果從基本面仔細分析,結果或許未必悲觀。 首先,考慮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一個過程,原有發展方式在一段時期內仍將保持一定慣性,國內粗鋼消費增長在“十二五”初期還會保持較高的水平。與此同時,我國仍然處于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在這一過程中,鋼鐵高消費仍將得以持續。 其次,盡管受經濟增速下滑影響,鋼鐵消費增速有所下滑,但這亦會影響到鐵礦石市場。在去年下半年,受累于鋼鐵行業的不景氣,國際鐵礦石價格一度大幅下跌30%,而鐵礦石是鋼鐵的重要生產成本。 這就意味著,即使鋼鐵消費需求進一步下滑,鋼鐵企業盈利狀況也未必會惡化,因為在降低成本方面,鋼廠提升的空間在擴大。這里面還必須考慮到,前幾年因為暴利的吸引,全球范圍內興起鐵礦石投資熱,這些產能正陸續釋放。因此,鋼廠在鐵礦石話語權上將顯著增強。 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是,盡管鋼鐵全行業處于低盈利狀態,但以大冶特鋼為代表的部分深耕于高品質特殊鋼的鋼廠近幾年來收益一直穩定增長。因此,可以預期,在改善產品質量檔次和穩定性方面走在前列的鋼鐵企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